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以自然為師 打造生態共融場域

人工巢箱邀蝙蝠入住 海洋牧場用溫排水養魚

702期

2523
1
0
採訪、文字—范毓雯、王舜薇、陳歆怡、紅藍創意團隊 攝影—環境保護處、公眾服務處、王鴻俊 協助—環境保護處、林口發電廠、綜合研究所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蝙蝠棲息在台西風力機組週邊防風林的人工巢箱,小燕鷗在台中發電廠廠區內的砂礫地落腳築巢,螢火蟲在卓蘭發電廠周圍的森林裡閃閃發亮,蝴蝶在大甲溪發電廠的花叢翩翩起舞,鐵砲百合在林口發電廠昂然綻放;自然生態與發電設施共融的景象,象徵台電環保升級的努力,也傳遞與自然共生的信念。

台電於2019年將「營造生態共融」作為環境白皮書六大策略面向之一,希望能以「最小影響、維持原地貌及原生物種」為原則,與當地生態環境共存、共融、共好。2021年台電環境月,更首度走出總處,與全臺各電廠、區處及蘭嶼貯存場等現場8個單位串聯,其中營造生態共融系列的首場活動,是5月5日東部發電廠的光雕點燈,及緊接著於隔日上場的林口發電廠的百合生態環境教育展。

復育百合生態 林口發電廠拈花惹草推環教

1968年起開始加入供電行列的林口發電廠,在2013年舊有亞臨界燃煤機組除役後,進行更新改建,目前有3部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新機組廠房以全白外牆,呼應在地物種臺灣百合的純淨,紫色線條則代表1到3號機,取自百合花瓣背面的紫紅線條,點綴的黃色線條則代表百合花蕊,塑造「百合生態電廠」意象。

陳建益副總經理在林口發電廠環境月串連活動致詞時指出,林口發電廠的歷史,就是臺灣經濟發展的縮影,過往電廠曾因空污疑慮,面對外界質疑,但是「關關難過關關過」,也感謝電廠鄰近的下福里、興福社區的長期配合、友好互動。他特別指出,全球老舊燃煤電廠都將面臨機組須陸續汰換更新的壓力,其中,日本的磯子電廠被稱為全世界最乾淨的電廠,「其實,林口發電廠啟用超超臨界機組,使用最先進燃煤技術,可以說在全球居領先行列,絕對不輸日本!」

陳建益強調,台電對環保的重視「絕對是國營事業模範」,台電早在1986年就已設置環境保護處,先於行政院設立環保署,而目前所有電廠煙囪的空氣污染物排放數據,也都跟地方環保局同步連線,隨時掌控排放值,為環境品質嚴加把關。

在林口發電廠的環境月串聯活動中,最開心熱鬧的流程,是由20多位興福國小的師生,共同參與臺灣百合種植體驗。小學生手持鏟子,在電廠內的百合園區種下植株,期許來日迎風綻放。當然,活動後享用林口發電廠職委會推出的古早味枝仔冰,更讓大夥兒涼在嘴裡、甜在心裡。

林口發電廠供應組郭光瑜課長指出:「附近下福里的長輩都知道,這裡曾經滿山滿谷都是野生百合,但一度因人為干擾消失。」百合生命力強韌,分佈棲地廣泛,從海岸到3千公尺高山都有,如今潔白花朵重新盛開在林口發電廠,象徵純淨高尚的品性,也象徵電廠環保升級、減少碳排的決心。

因防疫考量而延後、擇期再辦的生態共融系列活動,還包括:大甲溪發電廠的蜜源植栽引蝶現蹤暨電力環境體驗、台中發電廠的螢火蟲復育成果發表、卓蘭發電廠的森活生態共融活動、核後端處的蘭嶼特有種蘭花復育回娘家。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5月起,台電核能後端營運處與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簽訂合作計畫,挑選蘭嶼特有的蘭嶼白芨、紅花石斛、管唇蘭、雅美萬代蘭作為優先復育名單,並與蘭嶼鄉公所、當地學校合作,一起迎接蘭花回娘家,意義非凡。

打造生態融合場域 幫蝙蝠築新家

近年來,台電持續盤點全臺電力場域的生態亮點,透過專家諮詢、現勘以及相關指標的建立,選出15處包括水、火力電廠及核能電廠、再生能源案場、輸變電設施在內的生態共融候選場址,今(2021)年先選出5個場址打造生態融合計畫,分別是—萬大發電廠(復育臺灣大豆)、卓蘭發電廠(復育螢火蟲)、台西風力發電案場(保育蝙蝠)、大甲溪發電廠(保育蝴蝶及相關生態)、興達發電廠(保育永安濕地)。

目前台電已完成建置生態場域推動序位評選指標系統,今(2021)年在雲林台西陸域風力發電案場將完成第一個生態融合計畫。

環保處監測組莊家春組長指出,台電於雲林縣台西海埔新生地北堤防風林內規劃設置4部風力機組,由於在環評階段的背景調查記錄時,發現風機場址周邊有超過400隻蝙蝠,包括有東亞家蝠、高頭蝠、東亞摺翅蝠、鼠耳蝠,於是參考國外經驗,於風機預定地附近的防風林及兩塊防風林間道路上的電桿設置100個蝙蝠巢箱、打造蝙蝠生態廊道,落實棲地補償的生態保育觀念,逐步引導蝙蝠至遠離風機之防風林棲息,降低電力建設對蝙蝠的影響。

現階段台電每月安排執行巢箱的維護巡檢,從2020年7月到2021年4月已累計記錄到超過100隻蝙蝠入住巢箱。在台西風力發電廠的研究人員,還將入住蝙蝠屋的蝙蝠套上翼標,透過每月持續觀察記錄,以獲知蝙蝠對蝙蝠屋的利用模式,作為蝙蝠保育策略的參考依據,而台西蝙蝠保育的這段歷程還拍成《風的季節》紀錄短片,在環境月記者會首播,傳遞生態共融的理念。

「台電的電力設施大多都靜靜隱藏在山巔海湄,與自然為鄰、與鳥獸為伴,再也沒有哪個企業能夠比台電更能領會生態的意義了,電力設施與生態融合,是現在進行式。」環保處劉源隆處長指出。

劉源隆舉例,在電廠的開發與營運過程,台電也應用各種環保措施與技術,落實生態共榮。例如:台電核三廠對南灣海域進行的珊瑚礁底棲群聚生態監測;台電離岸風電工程在打樁期間,採取水下氣泡帷幕降低施工噪音的工法,減少施工過程對鯨豚的干擾。

邊發電邊養魚 海洋牧場帶動產業循環共生

台電不僅在各電力場域積極復育植物、昆蟲、動物,如今還將關懷環境生態的觸角,延伸到海洋。做法是在海上設置「海洋牧場」,一邊發電,一邊養起龍膽石斑、燕魚、海鱺及藻類。這不是想像,而是真確在林口發電廠上演的景象。

環境保護處黃俊賢前組長解釋,臺灣四面環海,許多電廠座落於海邊,冷卻用的溫排水持續注入海中,因此,台電除了持續對電廠溫排水進行海洋生態監測,也研發技術,於林口發電廠溫排水道近底處架設箱網進行養殖試驗。「未來,電廠也希望和漁會、漁民共同來發展海洋牧場,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循環經濟的概念,延伸價值。」

台電2017年首度進用海洋生態博士投入林口電廠「海洋牧場」計畫,當年錄取1名博士人才,即現任台電綜合研究所化學與環境研究室研究專員陳璽年,他的職責是透過養殖以評估電廠排放之溫排水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藉由海洋牧場試驗的過程,建立起循環經濟模式,進一步推廣到其他電廠。此外,電廠排放的煙氣也可以再次利用,綜研所實驗中的微藻固碳技術,即是透過微藻吸收煙氣裡的二氧化碳,既達到減少碳排的效果,藻類還可以做成魚飼料延伸價值,最終可與海洋牧場做結合,成為電廠特有之循環經濟模式。

陳璽年說,有時電廠附近舉辦尾牙或普渡時,會將魚分送給居民,希望和電廠附近的漁民增加友善的互動,「許多人那時才知道,原來台電電廠有養魚,還養得很好!」目前綜研所正針對養殖魚種的魚體健康進行長期研究, 同時評估擴大養殖規模的經濟效益,並蒐集相關資料數據,以提供未來海洋牧場轉交電廠或是漁民/漁會營運時的重要參考。

目前林口發電廠已養殖測試超過10種魚種、3種大型藻類,以石斑、燕魚、虱目魚為主力物種,目前仍持續引入不同魚種進行養殖試驗,並針對魚體重金屬殘留及健康情況進行長期研究,定期採樣數據均符合〈食品中污染物質及毒素衛生標準〉之規範。

台電海洋牧場計畫下一個實驗地點是位於基隆的協和發電廠,由於協和發電廠將更新改建為燃氣機組,極具發展海洋牧場及生態電廠的潛力,台電已與海洋大學合作針對其周邊海域生態及漁業調查進行調查,養殖的魚類原則上以原生種或是當地重要經濟魚種為主,並希望透過生態營造及復育之方式,量身打造屬於協和當地特有的海洋牧場。

結合內外部資源 共創永續環境

人類和動、植物都必須取用大自然的資源,以維持生存,如何確保下一代的生存環境,達到環境資源永續,是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需要面對和思考的課題。

「這兩年全球遭遇新冠疫情的反撲、澳洲森林大火乃至暖化效應加劇,就是人與自然失衡的嚴重警鐘,給我們很深的反省。人類對待自然要能秉持尊重與更深入地了解,才能共存、共榮,共譜生命的樂章。」劉源隆感性地說。

台電企業使命原本就以永續為基礎,進而發展台電發展策略及目標、指標。檢視台電過去一年的環保成績單,台電兼顧穩定供電與友善環境,並創造更多生態共融的電力環境,成果有目共睹,今後也將加快步伐、結合外部資源,成為全方位綠色企業,也邀請更多人共同參與,一起為臺灣營造優質的永續環境。

相關文章

變電所多目標使用成趨勢

近年,台電透過種種創新設計與多目標使用模式,讓變電所精彩變身,同時,因應能源轉型與智慧電網建構,新一......

展現綠色行動 建構環境永續藍圖

每年4月為台電的環境月,今(2021)年環境月的三大主軸為「因應氣候變遷、聚焦循環經濟、營造生態共融......

台電人導入環保DNA

重視永續思維、環境保育,同時兼具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用的「循環經濟」,已成顯學。台電推動循環經濟......

迎戰未來 台電人才革命 組織、能源、數位三大轉型

隨著能源技術進展、能源市場趨向開放與競爭,及因應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大未來,傳統電業轉型勢在必行,提升......

主管領導力全面升級 多元培訓管道 開放式創新

著眼能源產業大未來,台電近年不斷創新形式,引進外部資源且設計多元培訓管道,針對未來中高階人才所需要的......

新世代跨域人才展露頭角 融合實務與數位能力

面對電業轉型,台電新世代人才以創新力和數位力,讓台電這隻大象翩翩起舞,站上數位轉型的浪潮。且聽台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