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台電人導入環保DNA

《迴家》特展 將循環經濟化為居家風景

702期

2429
0
0
採訪、文字—范毓雯、王舜薇、陳歆怡、紅藍創意團隊 攝影—環境保護處、公眾服務處、王鴻俊 協助—環境保護處、林口發電廠、綜合研究所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重視永續思維、環境保育,同時兼具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用的「循環經濟」,已成顯學。台電推動循環經濟不遺餘力,於環境月《迴家》特展一舉呈現資源循環的創新設計,也擘劃生生不息的願景藍圖。

一條木橫擔、一串礙子、一綑電纜、一堆煤灰,這些電力器材或發電後產生的廢料或副產物,在傳統線性經濟思維中,一旦報廢、退役之後就已無用,但在台電今(2021)年5月開始於臺北市信義區的新光三越A9展場舉辦的《迴家》特展中,你會看見陶瓷礙子變身成為小花盆,斑駁的木橫擔變成懷舊書架或燈座,電纜化身成優美弧線的桌腳支架,而發電產生的副產品煤灰,更是多變,可以轉化為杯墊、塑料餐具、輕質磚,更特別的是還可以作為釉藥,燒出近似宋朝佚失的「天目釉」陶瓷,相當令人驚艷。

用循環設計 重新定義未來居家

《迴家》特展4大展域主題分別為永續能源轉型、電能副產品的材料應用、台電文創的循環商品與退役材料的再生應用,整個展場設計動線是以「循環無限」的形狀做設計意象,更緊扣了資源循環、永續再利用的概念。

展覽幕後推手則包括:國立成功大學「C-Hub成大創意基地」、5%Design Action社會企業與國內外5組新銳設計師團隊,和綜合研究所、台電文創激盪合作,將展間布置得宛如居家情境,讓民眾親身體驗各種居家應用的循環商品,像是使用絕緣礙子與絕緣套管製成的衣架掛飾、輕鋼橫擔製作成圍籬柵欄、光纖製成茶几與板凳、電表製成藍芽音響燈箱、電力保險絲座製成座椅等,兼具創意、美感與實用性。

環境保護處劉源隆處長在開幕致詞表示:「台電不論在電力開發或營運的過程,對於能源或退役材料等資源都非常珍惜,本特展即是為家注入更多循環經濟的思維,邀請大家一起『迴』家,期望人、電力設施與環境,都能共存、共融及共好。」

「C-Hub成大創意基地」劉舜仁執行長說:「《迴家》的主題是回到未來的居家,循環產業必須從家開始,並且回到人的尺度,才是有感的循環經濟。」他指出,這次展覽是從文創、物件與家具的尺度,放眼建築與都市的尺度,期望將來能從小規模的工藝製造,放大到工業化的大量生產,如此才能落實具有影響力的循環經濟產業。

跨域合作 退役材料綻放新榮光

《迴家》特展是台電首次跨域合作、聚焦於循環經濟的特展,台電相關員工就和設計師一起討論,再透過設計師的美感詮釋,淬鍊出作品。整個過程也是一場跨界「協同創作」的歷程。

時任環境保護處環保策劃組的黃俊賢組長(現任董事會檢核室資深檢核)透露,籌備期間召開了數十回合、大大小小的會議,「台電如同一個大家庭,各單位有建議就提出溝通、互相協調,再分工合作一起完成。」同組陳玉梅專員則說,台電許多堅守第一線崗位的老師傅,相當熟稔各項技術與材料,只是平時沒有機會訴說,「當環保處表明要舉辦有關退役材料的展覽時,這些老師傅、老領班都非常高興,翻箱倒櫃找出素材,熱忱解說退役材料的來龍去脈,讓人深刻感受到台電人的人情味。」

設計師琢磨台電退役材料的過程,也充滿故事。舉例來說,讓綠盒循環經濟設計研究室設計總監吳泓瑞對上眼的,是安裝在電線桿的重要梁柱—輕鋼橫擔。 「輕鋼橫擔的斑駁感很美,它也是相當安全堅固的建材,只要經過整理,就能成為耐用的材料,很適合放在戶外當作圍籬、花架或柵欄,發揮循環的價值。」

吳泓瑞團隊的作品,即是利用簡單的方頭螺絲,讓使用者可以徒手組裝並延伸出ㄇ型鋼,完成實用美觀的盆栽培養架。吳泓瑞將輕鋼橫擔轉化的圍籬柵欄取名為「rebloom」(重新綻放),寓意被廢棄的鐵件也能重生並遍地開花。「唯有賦予名字和故事,再來與消費者溝通,才能增加商品的溫度和共鳴。」他說。

Dishan設計工作室的創意總監陳柏仲則是選擇電纜作為媒材,「我們從空間與人的互動切入,想像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零食、泡茶,邊看電視聊天的畫⾯,於是決定要從矮桌或茶几來發想設計。」在陳柏仲眼中,電纜有堅固和漂亮的螺紋紋路,及宛如植物維管束的切面,團隊嘗試將材料特質與美感運用在桌腳的零件設計上,希望能讓使用者直接撫觸到退役材料。

將電纜做成桌腳,設計團隊一開始嘗試用手剝掉包覆電纜的外皮,卻發現實在太難了,四處詢問下,最後找到一間回收廠願意協助「剝皮」。緊接的挑戰來自電纜材料的韌性,以致上機台彎折時容易回彈,歷經不斷嘗試,團隊終於找到定型方式,形塑出擁有漂亮弧度的電纜製桌腳。

煤灰回收再造 公共工程材料應用新未來

根據台電環境白皮書對「聚焦循環創新」的承諾目標,台電已制定循序漸進的短、中、長期目標,短期是2021年完成循環潛勢物料盤點及可行發展商業模式試點,中期為2025年落實循環資源供應模式,長期則是2030年完成循環經濟體系建置。

《迴家》特展中,首度揭露台電刻正擘劃的「循環經濟策略藍圖」,讓外界一窺台電於循環經濟發展的願景與企圖心,其中包含8大循環經濟生命週期的思維,對應到16項推動策略構想,並制定出「資源回收再造」、「產品即服務」、「循環資源供應」、「商品生命延伸」及「產業共生」5大商業模式。

其中,「資源回收再造」模式的一大重點,也是《迴家》特展中的亮點,是台電煤灰的再利用。

劉源隆指出,煤灰是台電從既有物料中,篩選出來的最大宗關鍵性物料,煤灰再利用能夠有效延伸物料價值,也減少自然資源的開採、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事實上,台電自2010年開始,將來自林口、台中、大林、興達等發電廠的煤灰,充分運用在道路管溝回填等營建工程,及台中發電廠附近的海岸築堤工程之中。近年煤灰再利用率已高達80%以上,煤灰使用超過上百萬噸。台電也因為煤灰循環再生的創新商業模式,接連獲得「2019臺灣循環經濟獎—創新獎」、「2019臺灣企業永續獎—循環經濟領袖獎」及「2020亞洲企業社會責任獎—循環經濟領導獎」。

接下來,台電將研發更多樣化的煤灰循環利用方法,今年的重要目標是完成「煤灰混合材料海事工程使用手冊」並加以推廣。「目前手冊已送經濟部工業局審核,預期手冊通過後,可增加外界採用台電煤灰產品的信心,手冊的產品標準及規範,將能提供相關工程主辦單位的參考依循。」劉源隆說。

從發電端到使用端 資源循環不息

將發電能源再利用或者回收轉製,也是台電推動循環經濟的重要方向。近年來,台電評估有機朗肯循環(Organic Rankine Cycle)餘熱回收裝置的運轉效益,主要發電原理為因應熱源條件,選用沸點較低的工作流體(如冷媒、氨等)的不同熱力性質,將低溫熱能轉換為電力。

這種「循環資源供應」的模式,使用以往被視為無經濟價值的廢熱或廢氣,除了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外,同時降低燃料成本與碳排放,一舉數得。目前該系統建置在金門的塔山發電廠可產生約1MW太陽光電板的發電效益,未來會持續檢討與應用。

劉源隆指出,未來新建的發電機組,皆須規劃廢水全面回收的機制,從起步階段就納入循環經濟的設計概念,台電也同步評估,對於天然氣由液態轉換為汽態之際所產生的「冷能」,未來也可進一步循環再利用,讓節能與環保同步並進。

其實,循環經濟與節能減碳已逐漸成為台電人內建的環保DNA,以各種形式萌發茁壯。例如,台電自2015年起由材料處推廣至全公司的二手物品拍賣,5年內有89個單位響應,是「商品生命延伸」模式的最佳典範;台電北部、中部儲運中心不僅導入低碳物流與智慧化倉儲管理,在地採購率更達到92%,減少碳足跡,落實節能減碳。又如,環保處正在評估將台電總處大樓員工餐廳的空間傢俱,以租賃模式取代購買,是「產品即服務」商業模式的巧妙運用。

從發電端到使用端,台電循序漸進地制定出循環經濟的行動策略,致力在經濟發展、商業利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找到平衡,期許從現在到未來,環境與家園都能生生循環。

相關文章

大安超高壓變電所蓄勢待發

「大安超高壓變電所新建工程」位處臺北市精華地段的捷運忠孝復興站附近,它是臺北市中心的第一座超高壓變電......

變電所多目標使用成趨勢

近年,台電透過種種創新設計與多目標使用模式,讓變電所精彩變身,同時,因應能源轉型與智慧電網建構,新一......

展現綠色行動 建構環境永續藍圖

每年4月為台電的環境月,今(2021)年環境月的三大主軸為「因應氣候變遷、聚焦循環經濟、營造生態共融......

以自然為師 打造生態共融場域

蝙蝠棲息在台西風力機組週邊防風林的人工巢箱,小燕鷗在台中發電廠廠區內的砂礫地落腳築巢,螢火蟲在卓蘭發......

迎戰未來 台電人才革命 組織、能源、數位三大轉型

隨著能源技術進展、能源市場趨向開放與競爭,及因應再生能源蓬勃發展的大未來,傳統電業轉型勢在必行,提升......

主管領導力全面升級 多元培訓管道 開放式創新

著眼能源產業大未來,台電近年不斷創新形式,引進外部資源且設計多元培訓管道,針對未來中高階人才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