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型綠能活字典 陳坤逢
693期



文、圖—陳歆怡
「我們在福慧農場圳路裝設的微水力示範機組,發電量100瓩,看似微小,但是連續運轉24小時,就能累積2.4度電,若用儲能設備連續充電4天,可獲得9.6度電,」東部發電廠陳坤逢副廠長頓了一下,反問:「你知道自己家一天用多少度電?電費帳單都有寫喔。其實一般家庭每日用電差不多是10度,所以不要小看微水力,每發出的1度電,都很有用!」
陳坤逢總是帶著古錐笑容,樂於分享各種專業知識,還會提出綠能妙點子,例如:將吉安鄉招牌作物芋頭,利用溫室及綠電光照來調整生長期,推出「綠能芋頭」。他是代表東發廠與民間搏感情的關鍵人物,自詡為「微水力」的整合者,希望能透過他的經驗傳承,讓民間推動微水力能有效縮減研發與建置成本。
他舉例,微水力的水輪機概分為阿基米德螺桿式與水車式,螺桿式很適合臺灣農村圳路細水長流的特質,而且可以因應水流環境採取直立或橫放,然而,目前沒有國內廠商在生產這項產品。
「其實微水力螺桿不需要另外設計或花錢開模、訂製,臺灣有很多製造『飼料輸送帶設備』的廠商,關鍵零組件就是阿基米德螺桿,既便宜又耐用,可直接買來利用。」
又如,目前推動微水力遇到的瓶頸之一是,架在圳路上的水輪機,轉速會隨流速變動,影響發電的穩定,然而,如果是用傳統裝設調速機的做法,至少要斥資數百萬元,還要改機械設備,不符實際,「替代方案是生活中隨手可得的寬電源。」陳坤逢自信地說:「只要有想法,國產的很多零組件都可以直接拿來組裝微水力設備,民間也才負擔得起。」包括電廠年輕同事進修,以微水力為論文主題,他也能指引對方,上哪兒購買適合的零件再自行組裝,可謂小型綠能的活字典。
陳坤逢一身好點子加上巧工夫,是三十多年來從事電氣維護與改善所累積而成。他經歷過手動啟動機組的重勞力年代,民國74年起,電廠朝向自動化與建置遙控系統的過程,他都在第一線打仗。最自豪的是,他與同事在民國89年起歷經3年,自行建構電力遙控監測系統,為轄區廣及11分廠、17機組的東部發電廠,奠下堅實牢靠的管理基礎。
如今面對與民間共創綠能的嶄新任務,陳坤逢的態度始終是:「推動綠能要接地氣,全力以赴,使命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