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發揮團隊協作戰力 與風共舞

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郭志禹博士

691期

1585
0
6
口述─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 郭志禹博士 文、圖─鄭元慶

如何提升風力發電預測的準確性,進而提高發電效益、協助電網調度,有賴跨領域的團隊協作,以及更開放的氣象資料庫。

我們常以「來無影、去無蹤」來形容風的難以預測;因為難以捉摸,所以氣象預報最需資源,成本也高。一般大眾可能不清楚,風力發電是標準的重工業,「依據2015年美國國家能源研究院數據,豎立起一部發電量4MW的離岸風機,歐洲成熟國家現階段成本要新臺幣7億元,其中2成用於融資、保險等前期準備作業,近5成用於基樁等土木工程,僅3成是花在風機設備。」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郭志禹博士點出,由於離岸風電的投資經費動輒以百億計,當業者要向銀行融資時,銀行基於確保債權的穩定,就需要業者先提供未來風能可轉為電能的預測數據。「預測系統不能等到風機建置完成後才進場,要提早布局。」

土木跨足氣象 風電預測生力軍

交通大學土木系、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畢業,而後赴英國劍橋大學完成博士學位的郭志禹,回憶剛涉入風力預測議題時,純粹是基於好奇。104年,他與臺大應用力學研究所張建成所長共同指導的學生,欲進行這方面的研究,卻發現當時中央氣象局無法提供資料;「中央氣象局每天發布氣象資訊供民眾參用,其專業性與準確性無庸置疑;但礙於法規的限制和管控,卻無法提供研究單位更多氣象資料,也無法應對離岸風電業者的風力預報特殊需求。」

正好永傳能源所屬的福海風場,為了評估離岸風場的風能資源,在彰濱外海興建一座「海氣象觀測塔」(與上緯、台電為臺灣3座離岸海氣象觀測塔),可提供研究所需數據。經他與永傳能源洽談,永傳允諾提供海氣象觀測內容,但也希望郭志禹能在資料的管理應用上予以協助。

郭志禹師生利用觀測塔獲得的資料,以美國研究機構的氣象預報WRF模式(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為工具,來預測彰濱外海附近的天候。事後對比WRF的預測和實際氣象資料,再把結果應用於風電效能預測後發現,兩者數據相當吻合,足證這個預測模式有其可信度。這些氣象和發電預測資料,就成為國內行庫融資評估之依據。

郭志禹還利用開源時序資料庫系統,與永傳能源共同發展出風能即時展示系統,將近期的風速及氣象即時資料顯示於大螢幕面板上。「一張圖片勝過千言萬語」,不論是外賓、銀行團、民眾來參觀,看到展示系統的風力數據,即可對風速及氣象狀態一目了然。

他的研究團隊也用模式印證,當風機密集排列時,下風處的風機會受到上方風機「尾流效應」影響,而減少發電量。這個因素需在電力評估及維運層面上加以考慮,因為風電業者有契約責任,萬一事前沒有預估,營運後會是個大問題。

數值預報需求殷切 借鏡國外開放模式

郭志禹表示,離岸風電業者需要高精確度的氣象數值預報,且中央氣象局也有這些資料,只因沒有經過人工篩檢、判斷的原始資料,氣象局受限於法規無法提供給民間企業。

在此情況下,國內就有氣象業專才合組氣象公司,向亞馬遜等外國公司租用超級電腦,進行氣象數值預報運算,再將結果提供給有需要的業者,成為新興的行業。

他指出,相對於我國的中央氣象局,先進國家對「數值預報」的觀念較開放,認為符合公眾利益的資料大多都會對外開放,再由使用者進行最後判讀。他也提到,國際間的氣象研究都走合作路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每天定時將資料公開,研究者要了解某個區域的氣象,就可搜尋這些「氣象預報的初始資料」來使用。「很多國際性的氣象網站,都有國家級氣象機構的影子,將氣象資料開放出來,也是打入國際社會的一種方式。」

團隊協作 為離岸風能大數據產業加把勁

郭志禹有了與風電業者協力研究及接觸氣象預報體系的經驗,所以當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在3年前成立「臺灣離岸風能大數據產業之發展與創新應用」計畫時,主持人蔡惠峰博士就邀請郭志禹參加,並在第4年的延伸落地計畫中由郭志禹擔任主持人,並將中研院及海洋大學海洋科技中心納入團隊。

這個計畫充分發揮團隊協作的優勢,其下有幾個子計畫,包括張文鎰博士利用人工智慧學習,進行「離岸風場之海氣象預報服務」、「離岸風電施工船路徑最佳化」、「風機迎風面轉向之智慧學習」,以及吳建衡博士之「個人型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整合運算平台」;為的都是要獲得離岸風場海氣象精確即時的預測數據,以更符合風電營運的需求。只因目前彰濱區尚未架設海域風機,故尚未有實際風能資料可供預測展示。郭志禹表示,希望能在今(109)年隨著彰濱離岸風場施工陸續展開之際,提供公開網站展示彰濱區風電之大數據機器深度學習加值預測。

郭志禹曾與台電再生能源處交流,獲得台電海氣象觀測塔某段時期的氣象資料,也證明運算沒問題。他期待,未來還有機會和台電建立合作關係,共同進行海氣象預測,走向精準預報之路。

郭志禹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中心研究員,國立交通大學土木系學士、國立臺灣大學應用力學所碩士暨英國劍橋大學博士。專長為環境力學、流體力學等。

相關文章

從自動化到智慧化 智慧倉儲的終極修煉

台電要追求永續經營,材料管理供應鏈e化是第一步;自動化是機械力,智慧化則猶如替機械安裝人的大腦,兩者......

讓小水力進入尋常百姓家 能源轉型也是台電轉型

「再生能源要像燕子、麻雀一樣,飛進尋常百姓家,親民、友善、無害,如同風、光、水。」台電許志義獨立董事......

擁抱創新 台電跟你想的不一樣

2019年,聯勤公關何伶華總經理帶領的創意團隊承接台電的節電系列行銷專案,從專業的研究規劃、文案發想......

日月潭水庫永續 是台電的社會責任

臺灣大大小小水庫共100多座,以重要性排名,日月潭名列在前。從社會責任的角度而言,台電維持水資源的永......

企業與社會良性溝通的正思維

企業與各年齡學生溝通、結合,進而產學合作,不僅互利雙贏,對企業來說也是善盡社會責任的體現與努力。......

組織文化革新 成就美感與創意

企業社會責任必須從組織內部的革新和溝通做起,對外才能傳遞所相信的價值。台電公共藝術的耀眼成績,正是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