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藝術之眼 與台電共創來電體驗

688期

3952
0
8

「來電」是台電公共藝術的核心精神,透過藝術家的慧眼及巧手,藝術電流才能施展魔法。藝術家與台電的相遇,台電與民眾的相遇,充滿故事與火花。

每晚華燈初上,台電大樓外牆的大型藝術裝置〈日光域〉也漸次點亮,以慧黠韻律閃爍舞動,宛如一顆璀璨的鑽石。這個由藝術團體「豪華朗機工」在4年前以241個回收燈具創作的大膽作品,已成為台電大樓著名標的,並象徵台電與藝術專業者合作的突破。

〈日光域〉的公共性與藝術性備受肯定,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就盛讚:「不僅編織進臺灣能源歷史與庶民記憶,同時帶出時代與科技的演進,最後回到由眾多分子組成的太陽意象,作品非常精彩。」

與台電初相遇:被熱忱感動

2010年成立的「豪華朗機工」(LuxuryLogico)中英文團名都霸氣,乍聽卻令人摸不著頭緒。細究之下,原來是成員張耿豪、張耿華孿生兄弟名字,與Logical(邏輯)諧音的結合。兄弟檔與林昆穎、陳志建4位成員,各專精於雕塑、科技藝術、音樂、建築、動力機械、影像等領域。繁複與邏輯、感性與理性結合的「跨界混種」,是他們的創作精神,也是方法。

被視為藝術界「天團」的豪華朗機工,回看2016年為台電大樓改造所創作的一系列作品,成員們異口同聲表示:「跟台電合作,是我們創作歷程的轉捩點。」

張耿華坦言,跟台電合作之前,從事公共藝術的經驗不多,也不會主動參與投標,主要顧慮是對公務單位繁瑣的行政與體制慣習卻步,以及「指導性的態度」,「最可怕的是遇到業主、審查委員的意見高於藝術家,以不專業領導專業,這時候藝術家就變成美工而已。」

這樣的印象,因與台電合作而轉變。他回憶,當年負責承辦公共藝術業務的營建處侯力瑋課長不斷致電、寫Email,邀請參與比件,「覺得這人很奇怪!」張耿華以往總認為這般熱情邀約,不太會在公部門發生。

大膽翻新老字號門面 磨利藝術寶刀

然而正是承辦者的鍥而不捨、對藝術的熱忱,以及平等互信的態度,打破了心防。完成台電作品之後,豪華朗機工屢屢端出驚艷成績:2017年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式聖火台、2018年臺中花卉博覽會主題裝置〈聆聽花開的聲音〉、2020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展出3件創作,更於2019年獲得總統文化獎之青年創意獎。在藝博會相關採訪中林昆穎不諱言,「過去10年來,我們一直在創作的主題是『太陽』。」而這個核心概念的原型,始於替台電大樓設置的藝術品。

張耿華笑說,「當年我們跟台電都『痟痟』(瘋狂),願意一起挑戰史無先例的事情。」以〈日光域〉為例,「30年來沒有動過的企業門面,要將之打洞、裝設如此龐大的燈光裝置,其實很大膽。」裝設位置為4到6樓,距離3樓的台電大樓資訊機房很近,「絕對不能造成漏水或者裂縫,不然整個臺灣供電就慘了。」

幸好,眾多專業工程師和電力專家,在技術問題上助一臂之力。更重要的是,評審委員群在過程中力挺藝術家,說服台電高層接受大膽的改造提案,也幫忙解決技術挑戰,雖過程中總有論辯,但有志一同前行。主要負責撰寫創作論述林昆穎笑著說,「現在講那段歷程好像很有自信,但當時面對很多不確定性,包括美學、材質,這種『不確定』,反而是動能。」

立下公私合作典範

林昆穎認為,藝術家不是學者,並非以學說產生影響力,必須把想法落實到創作。這當中牽涉大量人力、資源,也會遇到建築結構問題。與台電合作過程,承辦人員努力在公司內部溝通協調,委員們則善盡陪伴、提問,一起想辦法前進,「這是藝術家與業主合作最理想的狀態。」

回想2016上半年緊鑼密鼓的施工期,讓豪華朗機工印象最深刻的,是身為承辦人的侯力瑋課長幾乎日夜監工,甚至常自掏腰包請藝術家和工班喝飲料,以化解多組工班同時趕工的衝突乃至火氣。

懸吊於台電大樓大廳天花板的動力機械裝置作品〈太陽之詩〉,由上萬個零組件與馬達組成,光是90根翅膀每一根就要鎖30個螺絲,「侯課長知道我們背負的時間壓力,除了協助調度,也曾蹲著幫忙鎖螺絲。」

共同創辦人中的張耿豪,前年不幸因病過世,但他的提問「創作有什麼意義?」長久留在夥伴的心中。張耿華坦言,台電大樓門面4件作品:〈日光域〉、〈河飄風〉、〈樹雨霧〉、〈鏡山水〉,僅雕塑類型的〈鏡山水〉較不易因時間折損,其他都會受限於水霧、燈泡、馬達等消耗性設備,而漸漸不復光彩,幸而台電也很注重維護管理,編列預算經常維修。然而這也是公共藝術在公共空間遭遇各種環境變因的必然,「若能造成討論與感動,甚至引發更多行動,就可以留下無形價值。」張耿華說。

「公部門的豐沛資源若配置、運用得當,可以是培養藝術新血的搖籃,相對而言,藝術家自己也要愛惜羽毛,不能因為公部門資源多就亂做,互相尊重,才能夠一起成就。」林昆穎說。

台電為了拉近公共藝術與大眾的距離,2017年跨界與臺北市政府合作「白晝之夜」活動,由公眾服務處主辦,營建處、秘書處協辦,將台電大樓化身為電光馬戲派對、奇形樂園,並投射專屬台電人的奇幻光雕,當晚至隔天清晨有高達8萬人陸續湧入,創下「開放台電」的紀錄。

守護魚木心跳 城市裡的詩意空間

成立70多年的台電,內蘊的人文價值來自革新,也源於珍視歷史及愛護環境,公共藝術作品〈魚木的心跳〉是最佳範例。距台電總管理處僅100公尺的輸變電工程處北區施工處牆外,一棵已矗立37年的加羅林魚木,正值一年一度的花期。「每年都在清明左右盛開,花的顏色會有微妙變化,從黃、白到淡紫,非常美。」在此辦公數十載的老員工說。

這棵魚木可說是無心插柳。多年前,喜歡弄花蒔草的台電員工陳文望與陳林金,將枝條在辦公區牆角種下,原以為是菩提樹,直到開出花後,經臺大專家判定才知道是外來樹種加羅林魚木,因材質偏軟、實用性不高,在臺灣蹤跡不多。

當年的小枝條,現已成長為5層樓高的大樹,每年僅數週的花期,早已是社區亮點,甚至吸引外地民眾專程前來「追星」拍照。然而,被包覆在圍牆內的魚木,受到水泥柏油覆蓋,不但樹木根系生長受阻,牆角也形成交通死角。

2016年,台電配合70周年慶活動,舉辦「溫羅汀藝術行動計畫」(溫羅汀指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所形成的區域),其中由原典創思提案「A Different Light 給新溫羅汀一道不一樣的光」獲得評審青睞,開啟改造魚木周邊環境的社區串連工作。

藝術介入 串連溫羅汀人文風景

原典創思擅長景觀設計、社區環境綠化,從「臺北好好看」計畫開始,就積極營造溫羅汀街廓的綠地空間,「魚木」則是該公司第一次擴展到藝術創作。擔任創作藝術家的劉柏宏將原本困住魚木的水泥牆面拆除、鑿開地面柏油、架高樹木周圍台面,並以不鏽鋼「造型欄杆」保護樹木,也是休憩的座椅。敲除的圍牆水泥塊另設置垂直「疊頭牆」存放,象徵記憶永存;「落葉牆」則搜集掃除的地面落葉,日積月累可形成天然堆肥。

此外,「魚木」旁設置了「文化絮語」詩牆,刻上代表溫羅汀18家獨立書店精神的詩文。原典創思副執行長施佩吟說,詩牆上藉由凹凸面和微妙設計,呈現溫羅汀獨立書店群的消長和異質性,也讓駐足者在花影枝葉中深入無形的想像空間。

因魚木所延伸的一系列台電公共藝術節,也串連起溫羅汀周邊的社區。2016年霸王寒流來襲的冬夜,100多位觀眾擠在公館蟾蜍山聚落半露天雨棚下,觀賞侯孝賢導演的電影《尼羅河女兒》,一同回味片中1970年代的蟾蜍山。施佩吟指出,台電公共藝術計畫藉由藝術行動與周邊的社區議題重新縫合串連,例如,蟾蜍山聚落在當時面臨拆遷的危機,透過藝術共創行動,擴大與不同社群的連結,才有機會獲得保存奧援。

為了延續魚木與社區鄰里的友好互動,台電公眾服務處重新設計與魚木緊鄰的水泥牆面,負責整體規劃的蘇聘茲課長表示,去年在水泥牆外加上極簡風的木圍籬,希望以隱微的層次感突顯魚木的高壯,並邀請插畫家李伊甯繪製文青風插畫,傳遞溫馨感受。今年4月花期,公服處與同為「城南臺大人文生活場域」成員的紀州庵文學森林合作,邀請曾為魚木書寫散文的作家沈花末題詩,搭配插畫家蔡豫寧的插畫作品展佈詩文牆,並改造鐵皮棚架,改置溫潤木條,繼續守護這片鬧區中迷人雋永的風景。

藝術節放電 奧拉之城激發藝術魂

台電自從2016年開始結合展演、教育推廣、工作坊,推出規模龐大的複合式公共藝術計畫,積極落實公共藝術的互動性與公共性。

很少人知道,台電大林發電廠從很早就認養了高雄佔地12公頃的中央公園,然而卻有不少高雄人津津樂道,2019年台電在中央公園舉辦、為期3個月的「奧拉之城」公共藝術節,2017年至2019年間,台電還邀請到國際舞蹈家許芳宜-身體要快樂、沙丁龐客劇團-紅鼻子醫生、陳星合-未來馬戲實驗場等,在高雄巡迴表演、舉辦工作坊,激發大小朋友的藝術魂。

「奧拉之城」命名來自拆解電力的英文「Electri City」(音譯),恰像是討論電跟城市的關係,策展人黃彥穎回憶,當初台電訂出大方向:以「童年」為主題,並希望能連結到能源議題,於是黃彥穎邀集一幫年輕創作好手,從「親子共享」與「創造童年」切入,「如果科學家思考的是如何發電、如何有效率地使用動力,藝術家考慮的則是,該如何浪漫地看見電。」

13位藝術家的12件展覽作品,充分演繹電與能源可發揮的藝術效果。例如,何采柔的作品〈搖欄〉,外形乍看像柵欄,卻利用廣場水池的噴水,使作品像搖籃般隨機晃動,模糊了「柵欄」原本堅硬的象徵,反轉出詩意而感性的經驗。

又如,曾偉豪的作品〈騎雨〉,匯聚眾人踩踏之力來發電,再連結LED燈製造流動的意象,同時,兩棵樹間裝置了塗布導電油墨的木片,透過人與人身體的連接,製造出雨聲音效,集合眾人之力創造未來式奇想。

人人都能培養藝術之眼

風靡兒童的卡牌遊戲,則是融合動漫元素,可結伴闖關,還延伸為即席環境教育—30張魔法卡中有4張作為貨幣的素材卡,讓集卡者透過收集中央公園的紙、煙蒂、寶特瓶、電池來換,獲得很多家長支持,「有人還特地帶孩子來撿垃圾,或是小朋友為了組隊合作,交上朋友。3個月下來,光是煙蒂就撿了2萬1千多根。」黃彥穎說。

「來到奧拉之城,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藝術家。」黃彥穎舉最後一週〈策展人蔘〉YouTube短片的拍攝為例:原本短片都由他拍攝剪接,最後一週實在太忙,他把GoPro運動攝影機交給一位「熟面孔觀眾」代理,這名國一男孩又找了一位小六生搭擋,兩人一溜煙跑走,接近黃昏才把攝影機交回。事後黃彥穎檢視成果,「想不到兩人有模有樣地在鏡頭前侃侃而談作品,不忘宣導勿在公園亂丟垃圾,錄到一半,突然跑去救麻雀,只剩奔跑時的搖晃畫面。」而孩子的視角也真實記錄下遊具型藝術作品因為太受歡迎,導致使用頻率超過預期,玩到最後都幾乎「壞光光」的模樣。

奧拉之城能順利完成,黃彥穎特別感謝台電公共藝術課給予的行政支援與彈性空間,同時給予藝術團隊充分信任,讓創作者盡情發揮。「台電與藝術家成為彼此的能量,合作過程擦出更多火花,這種感覺很重要。」黃彥穎說。

相關文章

翻轉教育 E世代來電手法大創新

向下扎根的環境暨能源教育,要扎得多深,才能看見幼苗成長? 向年輕學子招手,這改變企業形象的企圖心,......

大哥哥、大姐姐來了! 台電最甜蜜的任務

台電積極走入校園,與E世代溝通、對話,對於推廣體育亦不遺餘力,成立的6支球隊如今不僅是公司堅強的軟實......

台電的美學經驗 電力Ⅹ藝術走入公眾

今年是台電推動公共藝術20周年,愈來愈多人被這股藝術暖流拂過,發覺「台電真的不一樣了!」回首台電推動......

藝術有形 價值無限 台電軟實力貼近人心

公共藝術作品要能完整呈現創作靈魂與生命力,有賴台電上下齊心,幕後功臣包括建構公共藝術核心單位營建處,......

大數據時代的電業藍圖

未來電力公司不只「賣電」,更要「賣數據」、「賣服務」。台電正大步邁向智慧電業的新未來,不需要從零開始......

AI大數據人才 展現智慧成果

台電為發展大數據分析、運用能力,達到供電智慧化的目標,積極培養AI大數據人才。民國108年首度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