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台電的美學經驗 電力Ⅹ藝術走入公眾

688期

4040
0
4

今年是台電推動公共藝術20周年,愈來愈多人被這股藝術暖流拂過,發覺「台電真的不一樣了!」回首台電推動公共藝術的軌跡,不僅隨政策脈動與時俱進,更不斷創新、引領潮流。

今(2020)年2月元宵前夕,台電在關渡平原點亮一朵七彩的巨型蒲公英,可愛的造型煥發著未來科技感,為城市地景注入奇想,從此,夜晚奔波在車水馬龍大街的人們,有了溫暖指引。

這件高達22公尺的地標型公共藝術,位在大度路與立德路交會口、台電仙渡超高壓變電所內,正式名稱為〈仙泡兒〉,「仙」從變電所名稱「仙渡」與英文「Saint」(神聖、聖潔)而來,「泡兒」則取音於英文的「Power」,慧黠的命名讓人琅琅上口。

台電楊偉甫董事長在開幕記者會上致詞表示,〈仙泡兒〉的花蕊造型象徵能源取於自然,也祈願與自然和諧共生。「未來台電會有更多藝術創作,也會加入更多再生能源!」他表示,台電這幾年結合藝文界與建築界的力量,致力透過藝術跟社會對話與融合,展現台電的軟實力與溫度,也邀大家一同欣賞臺灣之美。

仙泡兒 生態與科技藝術的璀璨撞擊

〈仙泡兒〉是台電最新揭幕的公共藝術,作品因工程因素歷經10年才誕生,當年委託臺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代辦,由享譽國際的地景藝術家林舜龍老師創作,他笑稱「懷台電的孩子10年」,但10年磨一劍,反而磨得燦爛。

〈仙泡兒〉延續林舜龍一貫對自然界的禮讚,並巧妙融合環境與科技裝置—拔地而起的白色莖幹上有著平行的褶皺,會隨光線照射角度產生細緻變化;高舉的花蕊柱頭披覆著繽紛的花冠,每束花冠由不鏽鋼球連接一片彩印窯燒玻璃構成,玻璃內安裝溫度感測儀器,與LED燈光系統連結,隨著環境溫度,在四季的夜晚產生藍、綠、青、黃、橘、紅、紫等的色彩變化。

點亮儀式前,林舜龍感性透露,自己家住淡水,經常往返大度路,創作過程也從周圍環境得到啓發:「台電代表一股強大的電力的能量,位在仙渡變電所對面的大愛電視台,則代表愛的能量,兩者結合,才能落實幸福。」蒞會的大愛電視台葉樹珊執行長則說,電視台員工每天從落地窗就能親炙作品風采,「白天欣賞真實色彩,晚上看光影變幻,都很美!」她認為,電視台的理念是「透過真善美,讓世界亮起來」,跟藝術作品恰能相互呼應。

值得一提的是,〈仙泡兒〉所在的仙渡變電所,是台電在臺北市第一座完工啟用的超高壓「屋內式」變電所,主變壓器裝置容量1,500MVA,供電範圍為北投及士林區,然而,這座超高壓變電所外觀看起來完全不像變電所,所有設施都在室內,電纜也地下化,鄰接大度路的側邊留讓出人行空間,鋪設木棧道且種植花圃,盡力做到敦親睦鄰,如今種下公共藝術花蕊,整體環境更為優雅。

深耕藝術沃土20年 回首來時路

臺灣公共藝術政策肇始於1992年公佈實施的《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明定「公有建築物應設置公共藝術,美化建築物及環境,且其價值不得少於該建築物造價百分之一」,確立公共藝術為國家文化建設一環;1998年頒布之《公共藝術設置辦法》進一步規範公共藝術的操作機制。

營建處林益民課長指出,設置公共藝術有一套嚴謹流程,首先,興辦機關需邀請專家學者組成公共藝術執行小組,撰寫設置計畫書,載明主旨與徵選方式(一般有公開徵選、邀請比件、委託創作、指定價購4種),再提送地方政府之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審議,審議通過後展開徵選作業,由藝術家提出創作構想,選定創作者後,需待徵選結果報告書獲文化主管機關審議會核定後才能開始製作,整個流程往往費時2、3年。

2000年,台電完成第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是位於基隆路與羅斯福路四段交叉口、綜合研究所大樓前庭的複合媒材雕塑〈點子〉,當年台電因無經驗,是委託地方政府文化局代辦;2008年以前,台電是由4個工程相關的單位—輸變電工程處、核能火力發電工程處、核能發電處、營建處—各自辦理公共藝術,且大多併統包工程或委託地方政府代辦方式辦理,因力量分散,且預算規模都不大,社會性與效益皆顯不足。

2008年《公共藝術設置辦法》修正,將展演、活動也納入公共藝術計畫範圍,台電也修訂內部執行要點,將同一縣市、不同工程案所提列的公共藝術預算集中合併,累積到相當規模再擇定適宜地點辦理,才漸漸彰顯效益。2015年,台電進一步在營建處建築組之下成立公共藝術課,從此有專人、專職統籌辦理公共藝術,首件超級大任務即是台電大樓新形象塑造。

台電大樓改造 翻新企業品牌形象

李鴻洲副總經理指出,台電自2015年全力加強社會溝通,是面對壓力的毅然承擔,也是化危機為轉機:「台電過去以工程師文化自居,也可說是自傲,認為做到穩定供電、專業、精準等硬實力就好。」然而,經歷了2011年日本福島事件,促使臺灣能源政策轉變,隔年臺灣社會歷經油電雙漲,電力政策備受關切與批評,「公司真正體會社會溝通的重要,也重新盤整、強化軟實力。」

肩負著社會溝通、扭轉企業形象的重任,台電大樓改造案力拚在2016年台電70周年慶獻上成果。當時第一線執行的營建處人員包括黃凱旋前處長、陳顯明前組長等人,他們謹記在心的,是黃重球前董事長給出的最高指導原則:「要打造出台電的『格』!」

整個改造案歷時兩年多籌備,透過中原大學建築學系喻肇青教授率領的專業團隊,從景觀、建築、生態、照明、藝術等方向進行整體評估,以「與自然來電」的概念,重新盤點室外內空間,整合規劃出整體藝術環境改造計畫,也包含室內外的大型公共藝術規劃設置。在為期半年搶晴天戰雨天的施工安裝後,終於在70周年前夕如期呈現在世人面前。

改造後的台電大樓彷彿被魔法點亮,不僅大樓外原本惱人的掀裙風被棚架藝術設計巧妙化解,以機械動力裝置打造的藝術作品撼動人心,大廳及戶外區域也因為移植了林口訓練中心的植栽,變得開放可親。2017年,台電大樓公共藝術計畫獲頒文化部文馨獎評審團獎,成為文馨獎舉辦20年來第一個獲獎的國營事業。

建立與藝文界的共通語言

近年台電推動公共藝術手法不斷更新,從單一作品設置,到推動帶狀性、複合式的民眾參與及教育推廣活動,並導入策展人制度舉辦公共藝術節,成果連藝術界也豎起大拇指。

現任台電新竹公共藝術執行小組委員、臺北當代藝術館駱麗真館長指出,台電自總處大樓改造以來,成功更新品牌形象,更令人驚豔的是,「台電公共藝術塑造出普羅大眾都能共襄盛舉的形式,不論是永久收藏的公共藝術作品,或是策劃遊園式的藝術節,到盛大的藝術饗宴如點亮十三層,類型、主題及層次展現豐富多元的面貌,真正做到『先公共、後藝術』。」駱館長說。

多次擔任台電公共藝術執行小組成員的臺北市立美術館林平館長觀察,台電可貴之處在於高階主管具備一定的智慧和視野,保留空間讓專責公共藝術的第一線執行人員嘗試與發揮,而第一線人員也非常尊重專業、不斷學習,使公共藝術政策得以穩定推展。「是台電內部的體質轉變,才允許了創造性的發生。這是台電作為國營企業,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機構的彈性,以及對專業的尊重,構成台電近年不論推動公共藝術、藝文策展或文創事業,共通的祕訣。承辦過《川流電湧:台灣電力文化資產特展》等大型展覽的公眾服務處蘇聘茲課長也深有體會,「外部專業者、設計人在與公部門合作時,重視的是雙方能不能對到『頻率』,以及是否抱持共同目標。頻率對到了,就會竭盡所能地分享,還會替台電傳播好口碑。」

當藝術文化漸成企業DNA

2019年底,台電以文資保存與藝文推廣,再度獲得文馨獎殊榮,而推展藝術文化的腳步也不停歇,中秋節的「點亮十三層」藝術作品與展演活動驚豔全臺;年底的《美感電域POWER ZONE─變電箱科普特展》,破天荒地選在臺北市信義香堤大道廣場推出,展現電力科普與城市美學並立的新境界,此外還有許多藝文推廣活動,為台電企業形象加值。

對此佳績,李鴻洲副總經理說,台電追求企業永續發展,「就是要軟硬通吃,硬實力會讓人感謝,軟實力卻能讓人感動。台電有能力、也應該把軟實力做得好上加好,以引領社會其他企業。」

展望未來,台電已啟動新竹公共藝術計畫,預定與2021年新竹燈會結合舉辦,第二屆高雄童年公共藝術節也籌劃中,預計2021年再度引爆大小朋友的藝術魂,同時,台電所管的歷史文化資產金瓜石太子賓館和金瓜石神社也正進行修復,未來將結合水金九(水湳洞、金瓜石、九份)地方特色推出新的公共藝術計畫。這股愛與美的電流,將繼續點亮臺灣。

相關文章

種下種子 培育雙向溝通默契

直球對決! 走入校園與年輕學生面對面接觸,也勇於接住學生丟過來的變化球,是台電近年秉持的開放態度。......

翻轉教育 E世代來電手法大創新

向下扎根的環境暨能源教育,要扎得多深,才能看見幼苗成長? 向年輕學子招手,這改變企業形象的企圖心,......

大哥哥、大姐姐來了! 台電最甜蜜的任務

台電積極走入校園,與E世代溝通、對話,對於推廣體育亦不遺餘力,成立的6支球隊如今不僅是公司堅強的軟實......

藝術之眼 與台電共創來電體驗

「來電」是台電公共藝術的核心精神,透過藝術家的慧眼及巧手,藝術電流才能施展魔法。藝術家與台電的相遇,......

藝術有形 價值無限 台電軟實力貼近人心

公共藝術作品要能完整呈現創作靈魂與生命力,有賴台電上下齊心,幕後功臣包括建構公共藝術核心單位營建處,......

大數據時代的電業藍圖

未來電力公司不只「賣電」,更要「賣數據」、「賣服務」。台電正大步邁向智慧電業的新未來,不需要從零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