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12–三和瓦窯

重建瓦磚文創 精煉情感溫度

684期

2035
0
4
文 湯蕙華 圖 林滄輝

走入高雄大樹舊鐵橋園區的三和瓦窯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群孩童舞動著小手用小磚塊開心地堆出城堡、廚房、鄉間小屋等小小建築,在孩子普遍將冰冷3C商品當玩具的年代,這樣帶著紅通通小臉蛋玩泥土磚塊的身影,顯得格外有溫度。

成立迄今有百年以上歷史的三和瓦窯,也是臺灣目前僅存的瓦窯廠,仍維持用古老窯燒方式來燒製磚瓦。

捨棄金飯碗 返鄉燒窯

瓦窯廠內古老幽暗的氛圍,有如穿越時光隧道,以廠內體積最大、年紀最大的龜仔窯來說,一次能夠燒製8~10萬片瓦。傳統窯燒方式是以木材、稻穀燃燒,窯溫平均在1,000度以上,生胚入窯後,需日以繼夜地持續悶燒,再拿出來冷卻30天後,才能出窯,所有燒窯工作需要24小時守護,不能稍有差池,前後得歷經長達7、8個月時間。這樣慢工出細活的窯燒方式,在現今樣樣求快的速食時代,需要有心傳承的人才能堅持下去。

現在扛起三和瓦窯廠營運重任的李俊宏說起品牌的前世今生:瓦窯廠在日治時期(1918年)由許安然先生創建,當時以「順安號瓦及煉瓦場」登記開業,在曾祖父李意買下後,改名為「源順安煉瓦廠」,伯公李玉柱又取名為「三和瓦場」,「三和」象徵著家族三兄弟(父親李義雄及兩位叔叔)能夠齊心協力經營窯廠,後來李義雄接手經營瓦窯廠,傳至李俊宏已經是第四代了。

民國84年,李俊宏辭去人人稱羨的銀行職員工作,回到灰塵瀰漫、又熱又悶的瓦窯廠,很多人笑他傻,連家人都反對他丟下銀行的金飯碗。「當時是不忍心看年邁的伯公和母親那麼辛苦,想著能幫多少就幫多少,從小我就是看泥巴、玩泥巴長大的,有種難捨的情感,不想讓從小看著長大的產業就此沒落。」

窯身三變 轉型文創基地

細說三和瓦窯廠從早期迄今的發展,大致歷經三個階段,一是農業時代蓋紅瓦厝的全盛期;二是經歷工業時代、風災,成為古蹟修復建材的主要供應商;三是成立文創公司,轉型為多功能型態經營發展。

大樹竹寮水源豐富,且擁有最適合燒瓦製磚、類似黏土般的黑土層地質,燒出的磚瓦不過水,可燒薄瓦、油面磚、厚尺仔等較高等級的建材。由於早年農村三合院的屋頂多以紅瓦砌成,全盛時期有20多家磚瓦窯廠在此開業,每天有將近130多座窯爐徹夜煉燒,活絡的窯業足以支撐當地一半以上的人口就業,但現在僅剩三和瓦窯一家。

民國60年代,高雄加工出口區成立,農村社會結構改變,新型態的鋼筋水泥建材出現,瓦片製作也從手工轉為機器,很多人到工廠就業,做手工瓦窯的人力明顯減少。而66年「賽洛馬颱風」的強風豪雨重創南部,一夕改變農村紅瓦厝延續的命運,瓦場部分場域受到風雨吹襲倒塌,很多房屋改成防固力較強又便宜的石綿瓦。李俊宏語重心長地說:「這場風災是決定瓦廠轉型的重要分水嶺!」接著臺灣加入WTO、金門加入小三通後,從國外就可以進口同值性高、便宜的磚類商品,更是雪上加霜,使得瓦窯這種傳統產業更形萎縮。

還好到了70年代出現轉機,政府大刀闊斧修復古蹟,紅瓦片變成修復古蹟的重要建材,三和瓦窯也由李家第二代承接,作為古蹟修復材料主要供應商。之後亦承作日本象集團設計規劃的宜蘭冬山河運動公園,將傳統清水磚製成多樣的尺寸、形式,成為經營多元化商品的契機。

回到瓦窯廠幫忙的李俊宏,每每到工地送貨時,常聽到建築師、師傅反應客戶不知道去哪裡購買傳統紅瓦、磚類飾品作為家中擺飾,敏銳的他嗅出另類商機,興起了做文創商品的念頭。李俊宏大膽將紅磚製成環保藝術磚、迷你小灶、杯墊、皂盒、名片夾等不同商品,大受消費者歡迎,接著順勢以「空間、生活、古早味」的核心理念,成立三和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將三和瓦窯廠營造成一個結合古蹟修復、休閒產業、文化教育的多功能經營型態場域。

瓦與磚傻傻分不清 專業導覽說分明

其實很多人仍搞不清楚紅瓦與紅磚有什麼區別,三和瓦窯廠便擴展領域扮演起「教學場域」的角色,由專人導覽瓦窯廠,並設有砌磚教學,加上古蹟原樣展示說明,從屋頂磚瓦、馬背(編按:傳統建築側牆頂端、前後屋頂銜接處的鼓狀凸起裝飾)到牆面種類解剖圖,讓民眾好好認識古蹟。另一方面,也結合在地的大樹瓦窯文化協會,到國小、國中介紹與推展傳統建材,安排瓦窯親身體驗活動,從小扎根,對磚窯更「有感」。

綜觀這些似跟營利無關的教學課程,李俊宏著眼的是「未來」。「讓更多年輕人認識磚瓦,不再把它們當成冰冷的建材,而是會感受到特別的溫度。他們長大後成為設計師或消費客群時,會想到這些建材進而選用,這個富有臺灣特色的工藝品,才能更加創新而持續地走下去。」講到這裡,靦腆的李俊宏神采奕奕地說:「以前一整塊紅磚拿起來會砸傷人的,現在改成一小塊紅磚,就能讓小孩玩很久,或是將老磚做成老磚片,土角磚做成土磚片當成貼牆壁材,都讓磚瓦有了新生命。」

在地紅到海外的文化光芒

走過百年歷史,三和瓦窯廠獲得諸多榮耀肯定,不但民國90年獲文化建設委員會評選為「高雄縣歷史建築十景」、「臺灣歷史建築百景」,93年更公告為歷史建築,95年獲頒文建會「文化資產」榮耀。

在政府多元就業方案的協助下,瓦窯廠進行過多次計畫性的志工培訓,讓志工們了解臺灣瓦窯業的歷史淵源,也因此學習到磚雕創作,後來更進一步獲得台灣工藝所「社區工藝扶植計畫」補助,將社區志工的創作,打入商業市場,就像撒下了種子,扶植社區產業,同時結合觀光工廠,讓外界更認識這個產業,集眾人之力傳承瓦窯的生命。近年更將建材銷往印尼峇厘島,打造華人閩南式祠堂,讓臺灣的磚瓦紅上世界舞台。

傳統建材新時尚 傳遞美好溫度

在三和瓦窯走入下個百年之際,李俊宏期望製作磚瓦的過程能符合當今法令,將建材轉化成更多元化的設計商品。他表示過去曾跟國寶陶藝大師林昭地合作製作多類型陶藝品,現在則跟樹德科技大學、高苑科技大學設計科系等多所院校合作,希望能激出更多創作火花。也期待協助建築師、設計師進行客製化設計,將磚瓦導入居家空間設計。例如改良傳統磚塊做為壁貼、磚雕、花窗用料;抑或積極開發新的素材如「灰磚」,增添時尚元素,融入現代居家設計。

臺灣市場雖然不大,李俊宏也期待政府能放寬建築法規限制,多提高傳統建材使用比例,將餅做大,比方說若是公部門建築能帶頭運用傳統建材,更能彰顯臺灣文化內涵,同時讓更多人了解傳統建築及先人奮鬥的歷史,讓文化創意與產業相互提攜,彼此共生共榮。「我們不單單只買賣磚瓦商品,仍然堅持實際生產運作。希望不管買賣或生產,都要將磚瓦融入生活中,積極轉型朝向結合『休閒、產業、文化、教育』的多元化型態發展,讓現代人與未來主人翁聞到這塊土地的氣味,熟悉曾經美好的溫度!」

相關文章

發現臺灣新世力特輯01 ─梨理人農村工作室

臺灣是豐饒之島,四季豐碩果物更是農業的驕傲。然而,很少人會關注果樹木的另一個產出物—農業廢棄物。「梨......

綠野仙蹤─我與29種臺灣特有種鳥的相遇 (上)

36,000平方公里的島嶼上,有一些看起來很不重要,與生活完全不接軌的事,或許我們一輩子都不會知道,......

綠野仙蹤─我與29種臺灣特有種鳥的相遇 (下)

接下來我們要往山上移動。 29種特有種,約三分之二住在山上,一入淺山,最有機會遇到一整群繡眼畫眉,......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11 –老明玉

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明玉香舖,隱身於臺北市貴陽街二段、一排建於日治時期的紅磚老屋中。走進老舖,檀香沉穩的......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10 –老增壽

與「老增壽蜜餞舖」的第五代傳人朱鴻祺談話,可以從他敦厚誠懇的聲音中感受到他為人的謙和;談起蜜餞這項傳......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9─富山蒸籠

港式飲茶推車上一籠籠堆疊的點心一上桌,無不讓人食指大動,這些「蒸」美味料理幕後不可或缺的功臣就是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