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美學X電學 輸送電力的最後一哩路 美感電域變電箱科普特展

684期

1862
0
3
文 崔立潔 圖 楊仁渤

您是否曾經留意過靜靜佇立在街頭的變電箱呢?為了破除民眾對變電箱的種種誤解,台電與臺北市文化局攜手合作,破天荒以變電箱為主角,於今(108)年11月17日至12月8日,在臺北市信義香堤大道廣場推出《美感電域POWER ZONE─變電箱科普特展》,為了豐富全臺第一個變電箱主題展覽,台電甚至將整根長達9公尺的電桿搬到展場,加上各種新舊彩繪塗裝的變電箱,就連明年即將開始更替的新色變電箱也首次亮相,人氣爆棚,吸睛度破表。

開展當天,由台電楊偉甫董事長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蔡宗雄局長,與原本隱身於人群卻被展覽深深感動的國家發展委員會陳美伶主委共同為展覽揭幕,楊董事長致詞時,開宗明義告訴大家,「變電箱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傳遞科普知識的城市美學

其實變電箱有個正式名稱叫「亭置式變壓器」,因為發電廠多位處偏遠的山區或海邊,距離用戶較遠,電力輸送過程會因導線電阻而產生耗損,因此台電與全世界的電力公司都是以耗損較小的高壓電輸送,確保民眾用電品質。

而變電箱扮演輸送電力「最後一哩」的關鍵角色,將高壓電轉換成符合家庭電壓的110、220V低壓電,每個人才有電可用,這也就是為什麼在用電量越多的都市鬧區,可以看見越多變電箱,目前全國約有139萬具變電箱,光是在臺北市就有九千多具,如今為了兼顧防災與城市美化,台電在民國54年就啟動了「電線地下化」計畫,變電箱除了協助轉換電壓供民眾用電,也是電線下地後便於搶修復電的必要設備。

此次展覽的策展人水越設計創辦人周育如提到這次策展的背後,用心之處在於如何讓更多民眾,甚至小到十歲的小朋友,都能夠了解每一度電是怎麼來的?透過認識和了解產生認同,美感電域不光是外表的處理,其實傳達的是這些電力背後代表的能量,以及美的力道。

簡約美感塗裝 變電箱化身街道家具

《美感電域 POWER ZONE》主視覺圍繞電能、變電箱以及城市三大要素,鮮明的螢光綠變電箱在城市中帶來光明與便利,建構起電能生活,主展場的牆面與天花板材質使用有交流電波形意象的「浪板」,內置照明均光在晚間的鬧區點亮、溢出半透明的外牆,遠觀整個展場與電能城市意象相互呼應,同時所有展覽使用的建材都可回收再利用,傳遞台電未來以再生能源為主的環保概念,以及永續經營的理念。

過往,台電會將位於郊區的變電箱漆成綠色,符合山林草木的印象,有時也會為了符合在地氛圍,做出一些彩繪設計,然而隨著社會變遷、民眾對美感的要求提高,台電始終在思考要如何讓變電箱不只實用,更能展現不同的台電美學。

台電對美學的追求始於民國105年加入「臺北世界設計之都」活動,力行減法設計的概念,以符合城市美學的意象。周育如也提到,當時臺北市政府首波就希望改造如變電箱、公車亭和垃圾桶之類的街道家具,其中就屬台電最為積極,花了兩年的時間,以減法設計的概念進行399具變電箱塗裝改造,進而推動了這次展覽的誕生,周育如提到,如果不是因為這個計畫、因為這次策展,她不會知道在電力的背後蘊含了如此龐大的知識及技術,也不會知道原來每天都有兩萬六千多名台電人日以繼夜服務大眾。

這次在活動現場初登場的系統性變電箱,就是以簡約時尚的風格設計,在質感灰的主體外觀上,只保留了標示座標位置以及電壓的數字,可別以為這些數字只是隨意發揮,其實他們是未來智慧電網、再生能源上路之後,即時掌控各地輸配電情況的重要幫手。

走入人群 用展覽與民眾對話

陳美伶主委也提到這場展覽有四個面向值得喝采。首先是台電楊偉甫董事長就任以來,完全翻轉台電之前較為封閉的文化,藉由辦展這樣的方式對外溝通,建立民眾、企業對台電的信任;再來要為台電全體員工喝采,因為台電是一部臺灣的經濟發展史,透過文資整理讓國人了解台電的歷史與肩負的任務,有助於與民眾溝通。

陳主委認為生活中處處都是知識,所謂的知識不應該侷限在教科書中,例如變電箱當中就存在著許多科普知識,像是變電箱是否危險?用什麼方式避免爆炸等,台電的這場展覽就是將科普知識融入生活,透過展覽,台電將科學與專業知識深入淺出分享給民眾,落實了生活中的學習,也讓民眾更加了解台電,對於未來台電的發展絕對會有幫助;最後則是台電將日常可見的變電箱,透過城市美學、設計力、街道家具及美學,展現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底蘊。

眼看手要動 激發深層思考

開幕典禮之後由台電配電處楊顯輝副處長擔任最專業的導覽員,帶領與會嘉賓深入了解變電箱的構造以及電力的秘密,更由專業維修人員示範台電在安全設計上如何面面俱到,不但提供穩定供電,也讓所有電力設施兼顧完整的安全性。

為了讓民眾能更深入貼近電力與日常生活的關連,這場展覽以變電箱為主軸,分為「電區」與「美區」兩個部分,呈現日常用電、台電職人、配電細節、街道美學、變電箱蛻變等多樣內容。兩區也設有學習板,透過QA的方式,讓民眾思考電與美和生活間的關聯。

打破科普展覽靜態知識傳遞的印象,在展場中的「電區」,可以觸摸實體供電零件增加學習樂趣,許多以往無法親眼目睹、甚至親手觸碰的零件,都能近距離了解;「電從哪裡來」則是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認識日常用電從發電、輸電、配電直至家庭利用的完整過程,甚至包含生活中的小家電會耗費多少電力,也能一目瞭然;而「台電職人裝備」這個區域相當受到參觀民眾歡迎,因為現場可以實際穿戴台電輸配電維修人員完整的裝備,化身專業台電職人拍照打卡,不過其實為了維修人員的安全,這套裝備穿下來重達10公斤,人高馬大的蔡局長穿戴上整套裝備,帥氣十足,但也深刻體會到台電維修人員平日的辛勞。

至於「美區」,則是以街頭常見的變電箱為起點,以色彩、比例、符號等設計思考的觀念與民眾互動,大家可以拿起展場的積木、磁鐵,自行為變電箱設計塗裝色調,或是安排街道家具的位置,在能夠親自動手配置的開放性展覽空間中,讓人更清楚看到變電箱與城市環境的關係,激發民眾對美學的深層思考,現場還有一幅超大的變電箱開箱文,呈現配電人員從最小的螺絲到大吊臂車等工具,當然也少不了辛苦的現場工作人員。

楊董事長強調,這場展覽除了希望能讓大家看到台電不斷追求城市美學的努力,也想讓大家了解台電在設計變電箱時也將安全防護做到極致,目標是讓變電箱成為街道家具的一部分,楊董事長說:「台電做最好的服務,希望我們為大眾建置的日常電力設施及設備,能夠提供穩定電力,讓大家能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讓大眾在感謝之外,也能有感動的感覺。」

相關文章

穿越文檔記憶 2019台電文資保存特展 大歷史與小人物交織的電力文史拼圖

甫落幕的「穿越文檔記憶:2019台電文資保存特展」,透過業務蛻變過程中的珍貴檔案與文物,還原文檔管理......

烏來機組7年一度大修側記 水力電廠老當益壯的秘密

水力電廠靠定期大修,得以老當益壯,2019年12月初,烏來機組7年一度、在枯水期間的大修,進入最後回......

台電浮世繪-烏來機組大修記

烏來機組籌建於1942年,二戰結束後,由台電接續完成,1951年啟用,為台電第一座自行修復的電廠。......

直擊kW Design Award! 全臺動員、活力四射的校園設計競賽

每年9月至隔年2月,台電的「全國校園電力宣導及競賽活動」巡迴各校舉辦說明會,不僅獲得師生響應,亦點燃......

優良員工提案專題 動輪葉片薄化破損之檢修及改善工作

卓蘭發電廠為越域引水之電廠,機組經大安溪引水發電後注入景山溪之鯉魚潭水庫,由於大安溪河砂質地堅硬(含......

讓改變發生 寰宇計畫INSEAD課程分享

去(107)年很榮幸能夠獲得長官的推薦,參加寰宇計畫的評選,並瀏覽了主辦單位人力資源處用心提供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