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新時代的電力保衛奇俠 時移勢易 輸電線路人才進用新思維

683期

3156
0
2

架空輸電線路從規劃、設計、探勘、施工到運維,整個生命周期中都需要不同的專業人才共同努力,而時空背景的轉換,現今用地取得日益困難,來自民眾及民間團體的阻礙,往往變成影響工程能否順利完成的重要因素,這也使得投入輸電工程建設的人才必須更多元化,包括地權、溝通人員都要化身談判高手,身懷十八般武藝,扮演台電與民眾間的橋梁。

雖然是週末上午,但台電輸變電工程處北區施工處溝通組的同仁仍須放棄休假,提著各式食材,以接力的方式穿梭在臺北市木柵山區的登山小徑,又是階梯、又是陡坡,上上下下好不吃力,但是為了能順利建置「深美~七張」161kV輸電線路的最後一座鐵塔,他們只能以有限的經費採購食材,由擅長煮食的同仁變身為大廚,到當地宮廟和居民共餐搏感情,拉近彼此的距離,逐步化解雙方歧異。

面對抗爭 首重溝通能力

領頭的陳玉川課長以往主要負責的是架空輸電線路的規劃設計與電纜工程施工監造的工作,為了突破施工障礙,像他這樣同時具備工程專業背景與溝通能力的人,已逐漸成為第一線溝通人員的重要條件。由於社會時空背景改變,現在規劃架空線路需考量的因素更為複雜,整體工作期程可能長達10年、甚至20年仍無法完成,溝通人員的角色相形之下更加重要。輸變電工程處林景融組長則指出其中關鍵,「民眾陳情抗爭是期程拉長的主要原因」。而民眾陳情抗爭有兩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高峰是用地取得期間,第二個高峰為工程施工(塔基和架線)之時,主要反對架空線路施設的理由多半是質疑架空線路破壞景觀、電磁場會使人致病及線下土地利用價值降低等。

讓輸電線路從無到有的靈魂人物

說到設計人員,這可是輸變電工程從無到有的靈魂人物,設計的首要之務是參考1/25000地形圖和1/5000航照圖來設定鐵塔的位置和路徑,雖說一直線的輸電路徑最符合經濟效益,但實務上仍須儘量避開風景區、名勝古蹟、部落住宅、墳墓、礦場等區域,而鐵塔位置配合線路跨越需要,也會儘可能避開山坳;接著再調查輸電線路經過之處的氣象、環境、水文和地質等,以確定工程安全且沒有牴觸法規,免去後續的困擾與糾紛。

由於圖面設計和現地狀況必然有落差,所以現地踏勘必不可少,除了設計人員外,工務段、測量人員、負責取得用地的地權人員也會同行。踏勘後會進行初測,由設計人員主導現場狀況,測量班同仁循著預訂線路路徑進行測量,再依據測量結果進行縱斷平面圖繪製,以供設計人員進行設計。

到了中心測量的階段,會將鐵塔的位置、型式和高度確認下來,接著交由地權部門和地主進行用地交涉。林組長說,通常在此階段會因地主反對或要求移至其土地邊界設塔等因素,而須隨之移位改測,等於重新回到初測階段,所以在地權交涉的過程中,通常會經歷多次改測才能達成協議,正式取得用地,後續才能再展開鐵塔基礎土木工程、裝塔及延架線機電工程等發包及現場施工事宜。

上山下海 挑戰不可能

歷經漫長的規劃與施工,一座座昂然而立的鐵塔串連起綿密的電力網,持續送電,把光明帶到全臺各地,這也象徵著施工處功成身退,維護線路安全的重責大任,就落在供電處和各地供電區營運處的肩膀上,當天災意外造成線路中斷時,都可以看到保線員趕往第一線,忙碌搶修的身影。

台電公司目前約有500多名保線員,負責全臺近2萬座鐵塔的維護檢修,曾擔任16年保線員的供電處林世孺組長笑說:「保線員幾乎是全能的,要上山下海,還不能懼高!」已在台電服務47年的台中供電區營運處陳世傑副處長也認真地說:「維護線路不簡單,必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天文指的是熟悉天候變化,了解颱風、打雷和起霧會對線路造成哪些影響,才能提早防範;地理則是要熟知哪裡是順向坡、土壤液化潛勢區及河川流向等,隨時注意地形地貌的變化更動,才能確保鐵塔安全。

陳副處長口中維護線路的辛勞,第一線維修人員最清楚,已服務40年的南投線務段南投分隊埔里班黃建勳專員,目前負責山區的鐵塔維護,平均一個月上山一次,路線最險峻的新東西線與舊東西線,都有他與分隊同仁踩踏的足跡。黃專員表示,山區維修最艱困之處在於地勢與天候,有些設在深山峻嶺中的鐵塔,走一整天都走不到,更別說每個人還得背負沉重的維修器材上下山,但最難克服的還是多變的氣候,有時候山下天氣晴朗,山上卻是狂風暴雨,由於高空作業風險高,保線員也只能耐心等待風雨停歇才開始工作,以免發生意外。

「下海」可以通霄出海口的鐵塔為例,由於漲潮時鐵塔沉箱基礎之下半部會浸在水裡,保線員要趁退潮時穿越沙灘工作,還要看準時間離開鐵塔,曾有同仁算錯時間,遇到漲潮走不回來,最後隻身游回岸邊,但林組長強調:「這是非常危險的錯誤示範,遇到這種情形必須請同事支援,其他同仁也要主動清點人數,發現少了人就趕緊前往救援。」

山區挑戰一籮筐 雪地維修難度高

而上山的經驗更是一籮筐,尤其山上彷彿一座野生動物園,蜜蜂、蛇、山羌、山豬、水鹿等動物都有可能突然出現跟你打招呼,林組長說起最可怕的動物則出乎大家意料,「是蜜蜂!」因為只要不踩到蛇,蛇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群居的蜜蜂神出鬼沒,只要碰上了,隊伍一定躲不過被螫的命運,最嚴重的情況必須立刻下山救治。林組長說起自己的慘痛經驗,「當時一發現有蜜蜂,我就趕快用防曬的毛巾捂住臉,沒想到裡面藏了一隻蜜蜂,我被叮到嘴唇腫起來,變成豬頭,只好趕快下山。」

黃專員則提到雪地維修的高難度考驗,尤其冬天時,南投天池附近的線路偶爾會因積雪而損壞,通常此時山路積雪已深達50公分,踏出的每一步都無比沉重,光是到達維修點就困難重重,凜冽的低溫更是讓人凍到手腳發麻,「維修速度大概比平常慢了一倍」,但大家咬著牙也要儘速把工作完成,征服雪地任務。

另一項對山林保線員的挑戰是路跡不明顯、岔路多、易迷路的原住民獵徑,「位於新竹、苗栗縣交界之田美樂山線就是其中之一」,這條從苗栗南庄直通新竹縣觀霧的輸電線路,位於海拔約2,500公尺,林組長過去有段時間需每年前往巡檢一至二次,「搭建線路時完全沒有路,用的是靠人走出來的原住民獵徑。」

「這裡路途遙遠,環境相當嚴苛,光從新竹平地開車到觀霧林道就需要三個小時。」林組長說當時一早出發、中午才能抵達,午後最多只能巡視附近三座鐵塔,必須留在當地過夜,第二天早上6點就要起床,早餐後沿獵徑開路、走入山林,「一天下來也只能看八座鐵塔,不少年輕保線員走一次就不想再去。」田美樂山線另一個特點就是「霧大」,當地中午12點過後就開始起濃霧,能見度大約在一公尺之內,有時連同事站在前面也未必看得到,相當危險,因此一定要結伴巡視,並且沿途互相講話,確保雙方不會相隔太遠。

保線人生 意外插曲添烏龍

說到山區會發生的意外插曲,黃專員表示為了確保安全距離,保線員會向林務局申請修剪電線下方的樹枝,但是鏈鋸啟動的巨大聲響迴盪在山谷,往往讓居民以為是山老鼠砍樹,打電話報警,有一回他和同事因此被帶回派出所,讓他們啼笑皆非。後來派出所接到類似報案,也會先打電話與林務局確認,避免烏龍事件再發生。

林組長指出過去保線員的工作相對單純,除了專業技能,還要會砍草、鋸樹等野外求生技能,連工具壞掉也要自己修,相較之下,現在的保線員有科技工具可供應用,但也需要具備極高敏感度,比較像是山林巡守員,需眼觀四方、耳聽八方,例如在路上發現一堆塑膠管或看到怪手,要去了解是否有工地或有立牌開挖土地,因為這些都有可能影響鐵塔及導線安全。

團隊合作無間 守護線路安全

曾擔任八八風災搶救指揮的陳副處長表示,搶修最高原則就是「保持鎮定」,「如果我很慌亂,同仁有壓力就有可能心急做錯事,只要大家冷靜思考,就能想出對的方式解決問題。」他記得當時南部有鐵塔倒塌、被電線纏住,若不趕緊搶修,電力就無法恢復,為了加速救災流程,他們帶著發電機到現場打燈、日夜趕工,這段期間,他自己夜晚就睡在鐵塔旁的大石頭上,以便即時做決策。

汰舊換新挑戰多 全方位人才召集令

隨著時代變遷,架空輸電線路規劃、建置和運維也出現新的人力需求,輸變電工程處北區施工處張涵曦副處長提到,民國60至70年由於社會經濟需求增長,因此興建了大量的鐵塔和輸電網路;過去輸電線路的設計都是從無到有,現在全新設計的比例降低,進入中古鐵塔和輸電線汰舊換新或擴充的階段,從設計思維到人力需求都產生了質與量的大幅轉變。

張副處長指出,在能源轉型的當下,電網也須因應綠能加入而轉型,假如汰舊換新的速度跟不上需求,便要思考如何提升既有的輸電線路送電容量,例如在線下高度維持不變的情況下,將線路更換成高容量的耐熱導線,並配合汰舊換新,原地改建鐵塔以符合需求,但時移日轉,未來鐵塔用地取得勢必越來越受限,輸電線路設計人員須具備鐵塔結構的檢討分析能力,還須跳脫傳統設計規範,改用實際負載來計算,以確定鐵塔的塔型或是否需要補強,基礎也要能容納於既有的用地面積內。

「設計時圖資調查越詳細、技術愈扎實、了解越多,面對群眾時才有信心。」輸變電工程處北區施工處唐永豐經理表示現在設計、工程人員常需站在第一線召開說明會,與抗議陳情的民眾溝通協調,也因此未來設計人力最重要的特質,便是具備宏觀思維,關注社會動態,在規劃設計線路時,就能預見該區段可能發生的抗爭;因此台電也積極從設計部門尋覓適合轉任溝通經理的人才,扮演公關的角色,在面對現場群眾時,則能將專業術語轉化為容易理解的口語,達到有效的溝通。

進用技術專才 永續核心價值

張副處長坦言目前輸電線路的設計、測量、工程同仁多年過半百,即將面臨人力斷層的危機,因此現場第一線勞動人力的進用,須轉換思維,從學科考試轉向專業實務經驗考量,「臺灣的輸電網路建設,多半是由高中以下畢業的老師傅做起來的,他們的能力都很強。除了高端技術人力,現場施工人力是否放寬標準,不一定以學科考試為主要依據,也許有證照檢定即可優先任用,或採用建教合作的方式,比方說我們之前和金門高工合作,進來台電被大家號稱金門幫的同仁,他們的能力、向心力、凝聚力及現場工作的態度都很扎實、優異。」另外時值中古鐵塔的汰換階段,必須提升巡檢效率,目前維護單位會利用無人機巡檢,因此未來須有專業的無人機操作人員及資訊判讀人員,讓拍回的影像成為有用的資料。

雖然考試進用的人才不乏高學歷畢業生,但現場不是例行且具體能挑戰的勞動工作,就是需承擔龐大的心理壓力,較難留住年輕人力,張副處長非常期待有志於此的年輕人才加入,傳承台電獨有的核心技術。

相關文章

納入時代新意義 深耕綠能教育的電力展示館

1987年帶領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我們共同的未來》宣言,讓「永續發展」成為全球共識的布倫......

從海濱到高山 架空輸電線路 高來高去愛臺灣

臺灣電力系統發展始自日治時期,初期為分區且獨立的供電系統,並無輸電網路串連,至西元1934年7月完成......

開創鐵塔科技健檢2.0時代 自動監測+智慧巡檢上線 Go!Go!Go!

全臺近2萬座鐵塔分布在平地、山區、海邊甚至河中央,如同電網中的接力賽,一棒傳一棒,支撐全臺供電系統的......

點亮臺版「天空之城」 琥珀色光影 與海上點點漁火相映

中秋夜的水湳洞停車場人聲鼎沸,然而一到晚間七點,除了嗓音低沉的旁白男聲外,現場鴉雀無聲,眾人屏息等待......

黃金山城的前世今生 點亮十三層 啟動金水地方創生未來

台2線北部濱海公路陰陽海路段上方,有座依山堆疊、歷經歲月洗滌如龐貝古城般存在的「十三層遺構」,這是臺......

串連在地力量 文資旅線全面升級 照亮水金九

如同臺灣礦業縮影的「水金九」(水湳洞、金瓜石、九份),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三顆美麗寶石,擁有豐厚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