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10 –老增壽

看天吃飯的蜜餞業 整合產業創新局

682期

1733
0
6
文 李偉涵 圖 吳志學

與「老增壽蜜餞舖」的第五代傳人朱鴻祺談話,可以從他敦厚誠懇的聲音中感受到他為人的謙和;談起蜜餞這項傳統產業與老店的未來,他也是謹慎以對,許多話不敢輕易說滿,對於老增壽能夠一路走過百年,他更自謙是機運的加持,這種步步為營的性格、虛懷若谷的心胸,或許正是百年朱家傳承下來的家風,儘管老舖曾隨著臺灣的命運飄搖動盪,但朱家人依舊一步一腳印地關關挺過。

本名為「增壽堂」的老增壽,舖名取得吉祥福氣,因為它原是一家漢藥舖。朱家第一代當家朱應賓十分博學,不但是漢醫出身,也精通堪輿風水學,行醫救人之餘,還會就地取材,選用宜蘭在地盛產的金棗和楊桃,自製研發止咳潤肺的金棗糕、楊桃糕給病人食用。

以漢藥舖為根基的蜜餞舖

自製蜜餞的技術傳到第二代朱婦黎後,時代已來到日治。朱婦黎雖無醫術,卻有敏銳的觀察力,看準日本政府積極推廣在地農產的政策方向,他帶著老舖的蜜餞產品參加各種博覽會、共進會、產品競賽等活動。由他領軍的蜜餞舖不但獲得30個以上大賞肯定,也因日本政府大力推展地方觀光,使蜜餞成為遊客必買的伴手禮,生意大紅大紫。有日本親王御賜的「金賞」加持,也有父輩的基業為底,讓「增壽堂」決定脫胎為「老增壽」,專攻蜜餞的產銷。

在那個不是人人都可以讀公學校的年代,朱家各房子弟卻都能遠赴日本求學,可見家業有多深厚。然而戰爭時期實施食鹽、砂糖配給制度,人們連下一餐都是問題,以大量鹽糖熬煮的蜜餞就成為了奢侈品,生意幾乎做不下去;再加上國民政府來臺後,土地財產重新劃分,更讓老增壽的基業大受打擊。

面對艱難的時局,第三代傳人朱耀南曾一度規劃轉行,希望以別的形式讓家業得以延續下去,但在這段物價飆漲、通貨膨脹的年代,一個錯誤的決定,可能很快就把三代基業敗光,還沒想到如何轉型,轉眼間店裡窮到只剩三甕蜜餞,還扛著七、八萬的負債,17歲就被送到日本留學,從沒想過回鄉繼承家業的第四代傳人朱金波,只好在臺灣光復後回到宜蘭,撐起祖傳事業。

一步一腳印 走出泥淖

由於老增壽座落的中山路上機關、銀行林立,戰時經常遭受美軍空襲,原本繁華的街道被蹂躪得殘破不堪,朱金波一回家就看到這樣的光景,加上業務大量萎縮的難關,他也只能硬著頭皮,接下這樣的老增壽。

面對如此不堪的困境,朱金波是如何咬牙撐下的呢?第五代傳人朱鴻祺表示:「我父親17歲就被送到日本讀書,直到30歲才回到臺灣,他的青壯年歲月都在日本度過,當地人面對工作與人際的方式始終深深地影響著他。在日本主修的商科對重整店面沒有太大的幫助,反而是留學時期建立的價值觀與態度,加上自身為人重誠信、吃苦耐勞的個性,幫助他將這棟快要傾倒的危廈慢慢扶穩。」

為了讓老增壽的招牌繼續掛在宜蘭的街頭上,朱金波拋下曾經是大商號的輝煌過去,讓老舖什麼都賣,除了蜜餞之外,也販售西點麵包、牛舌餅、羊羹、菸酒與生活雜貨,努力償還債務。

身為家族長子的朱金波,在經濟負擔如此沉重的時刻,卻還能幫助自己的姪女赴美國求學。他不只是老增壽的棟梁,也是家人的庇蔭,就像一條敦實耐苦的水牛,一步一腳印地踩在泥濘的土地上,拉著四代傳承的老店走到臺灣經濟起飛的時刻。

整合才是小企業成功的關鍵

臺灣景氣好轉,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出外旅遊的機會倍增,曾以精美的蜜餞伴手禮禮盒紅遍宜蘭街頭的老增壽終於抓住機會,再度以蜜餞決勝負,專注於蜜餞的製作與銷售,賺取盈餘、償還債務、立穩根基,同為長子的朱鴻祺也在這時候正式成為第五代傳人。

朱鴻祺深得父親的真傳,不但無怨無悔地延續老店的生命,也慷慨地伸出援手,在家人有急難時傾力協助,藉此凝聚了堅實的家族力量,共同為這份事業打拚。

如今老增壽除了在宜蘭的兩家實體門市外,也順應時下的網購物流模式,建立網站與購物系統,積極開闢客源,同時與臺灣幾個大型通路商合作,努力將傳承五代的美味跨過宜蘭縣界。不過在官網上,有時會看到某項產品缺貨,而在大通路中,要找到他們的產品也不容易。顯然在這個行業中,方便與廣大的網路與通路不是擴大版圖的萬靈丹。

「這就是蜜餞產業面臨的困境─原物料不穩定。」談起這個狀況,朱鴻祺苦笑:「蜜餞主要原料來自於臺灣生產的水果,每年的產量、好壞都取決於去年的收成。水果豐收、品質好,就可以做成好吃又便宜的蜜餞;一旦減產、品質欠佳,蜜餞的產量便會不穩定。新客戶可能不知道,但老顧客一吃就明白,騙不了人的。」原物料與品質的不穩,一直是這個產業說不出的痛。

因此,即使有網購通路,想買到愛吃的產品也要靠運氣;就算到超商、賣場等大型通路鋪貨,也只能以微型合作的模式謹慎進行,不是通路開口要貨就有貨。加上近年來產地小農崛起,「自產自銷」的模式十分風行,原本上游的農民漸漸收緊貨源,自己擔下製造、銷售的工作,對專營下游銷售的店舖來說,影響可謂不小。如今又須年年面臨物力、人力等成本節節升高的問題,朱鴻祺面對的困境,顯然與他父輩當年的困局相當。

要如何衝破困境呢?朱鴻祺說:「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很保守,但是臺灣農業的經濟規模本來就很有限,這是這個行業無法逆轉的事實。有人曾經建議我應該朝觀光工廠這類轉型方向努力,但我認為這都脫離了蜜餞產業的本質,沒辦法治本。如何用有限的產量做到最大的產值,才是我們應該認真關心的問題。」

朱鴻祺認為,唯有「整合」,才能突破這場困局。「現在的時代更看重分工,如何妥善分工與整合,是我們這種小公司成功的條件。畢竟『自產自銷』需要投入大量設備、人力,讓公司規模流於龐大,風險過高,財務槓桿一旦失衡,整間公司都會崩壞。」

「各自回歸專業,讓術業有專攻,製造商顧好貨源、產線,銷售商則顧好包裝、通路,大家一起合作,用最有效的成本換取最優質的產品。」朱鴻祺透過訪視、評鑑、改善等嚴謹的過程,與製造端保持良好、緊密的合作關係,而產品的品質優劣,則必須靠經驗來判斷,這都是歲月累積起來、難以被取代的強項。

朱鴻祺的說法雖然保守,但他並不喪志:「我總說臺灣農業規模不大,但就是因為小,才能讓我們這些中小型企業有發揮的空間。如果像美國、中國一樣大,農業很容易被大財團壟斷,我們就比較沒有生存空間。臺灣其他產業應該都有類似的煩惱,但不能總是怨天尤人,而是要認真思考如何好好運用這份『小』的優勢。」

培育後代的使命

朱鴻祺形容父親對夥伴講誠信、對家族不離不棄、對工作則有堅忍不拔的精神。而在他身上,同樣可以看到父親的影子─他跟父親一樣,都對「老增壽」這塊招牌懷有責任與使命感,雖然不敢對產業前景過於樂觀,卻對自家品牌與累積下來的經驗有十足信心;更重要的是,他不怨天尤人,寧可將抱怨的時間拿來思考下一步。慎重的態度加上堅定善忍的信念,讓他得以領著老店,繼續穩穩地踏向下一步。

至於下一個百年,謹慎的朱鴻祺當然不會將話說滿,但是他會努力傳承自己的經驗,讓下一代培養出自己的觀察力、判斷力、抉擇力,去面對這個不斷變動的世界,好讓老舖可以繼續佇立在宜蘭的街頭上,讓各地民眾都能品嚐到這濃縮了百年精華的「鹹酸甜」。

相關文章

綠野仙蹤─我與29種臺灣特有種鳥的相遇 (下)

接下來我們要往山上移動。 29種特有種,約三分之二住在山上,一入淺山,最有機會遇到一整群繡眼畫眉,......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12–三和瓦窯

走入高雄大樹舊鐵橋園區的三和瓦窯廠,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群孩童舞動著小手用小磚塊開心地堆出城堡、廚房、......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11 –老明玉

有著百年歷史的老明玉香舖,隱身於臺北市貴陽街二段、一排建於日治時期的紅磚老屋中。走進老舖,檀香沉穩的......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9─富山蒸籠

港式飲茶推車上一籠籠堆疊的點心一上桌,無不讓人食指大動,這些「蒸」美味料理幕後不可或缺的功臣就是以木......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8─惠比須

花蓮是全臺灣面積最大的縣,東臨壯麗的太平洋、西靠蜿蜒的中央山脈,擁有豐富的觀光資源,舉凡鬼斧神工的太......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7─林三益

座落在重慶北路上的林三益旗艦店,總令路過的遊客好奇觀望。乍看之下,似乎是販售文房四寶的典雅店鋪,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