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最長的一夜 驚天一震後 縫起大地的傷口

681期

2626
0
4

民國88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當人們正安靜酣睡時,位於中部的車籠埔斷層突然劇烈錯動,造成芮氏規模7.3的地震,釋放出來的巨大能量,瞬間震醒全臺灣,而台電除了大甲溪流域的發電廠受創嚴重外,位於南投的中寮超高壓開閉所也遭震毀、多座高壓鐵塔倒塌、17處變電所受損,南北電力系統當場解聯,造成全臺649萬戶停電,那一夜的震撼,對許多人來說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

平日上午,一群小學生由老師帶隊,參觀臺中市霧峰區的921地震教育園區,眼前倒塌的教室、扭曲的窗框、傾斜的梁柱與殘破的課桌椅,都讓學生訝異地瞪大雙眼,難以想像在他們出生前發生的這場大地震,是如何改變許多臺灣人的人生,也改變了人們對地震的傳統思維。

地震教育園區 記錄震災那一刻

民國103年開始營運的921地震教育園區,是由教育部、921震災災後重建委員會、地方政府及各方學者,共同選定位於車籠埔斷層上的光復國中為基地興建而成。由於斷層貫穿光復國中校舍,一路向北延伸,地震發生當下,地表隆起破裂,園區內保留著崩毀變形的教室與高低起伏的操場跑道,成了大自然力量的最佳見證。

園區內共有車籠埔斷層保存館、地震工程教育館、重建記錄館、影像館及防災教育館等五處展館,透過歷史紀錄、自然科學與人文觀點三重面向的展示,讓觀眾更了解地震的成因與應變措施,開館至今已累計452萬人次參觀,平均每年有32萬人次到訪,從中緬懷歷史並學習防震新知。

以蛻為進 破繭而出獲新生

重建記錄館中,收藏許多彌足珍貴的歷史資料文物,解說員黃英哲表示,民國98年適逢921地震十週年,園方特地策劃「以蛻為進」主題展,展示災後救濟與重建的過程及成果,並特地選用蛻變的「蛻」字象徵臺灣經過痛苦的蛻變,像蝴蝶般重獲新生,展館內也透過許多具巧思的設計,展現「新生」意涵。

進入記錄館,會先看見一幅帶有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風格的壁畫,貫穿大地的裂痕、地牛與離水的魚等令人不安的景象,勾起人們恐懼的回憶,在壁畫的左下角,卻畫出了萌發的新芽,象徵希望的到來,另一頭,佈置了倒塌的傢俱與掉落的天花板,重現地震過後,混亂的房間景象,全白的傢俱流露出哀戚無力的氛圍,唯有牆上彩色時鐘停留在永遠的1:47。

除了令人傷感的場景,展館內也有撫慰人心的設計,館內地面畫上了一道裂開的鴻溝,再用地震過後,人民群起群力、救災賑災的一張張照片填補裂縫,象徵臺灣人用滿滿愛心,縫合大地的傷口與災民滿目瘡痍的心靈,勇敢邁向希望與光明。

記錄館內也記錄著災後各界即刻救援的景況,地震後三分鐘,政府成立緊急應變小組及地震中央處理中心,國軍則在凌晨4點進駐災區救援,民間的志工團隊在天亮後趕赴現場,國際社會也伸出援手,包括美國、日本、土耳其、韓國等來自20個國家的41支救援團隊,共767位救難專家陸續抵臺,帶著先進的搜救儀器及訓練有素的搜救犬,前往倒塌的大樓協助救援。

黃英哲表示,在921之前臺灣沒有特種搜救部隊也沒有搜救犬,震災過後,為了提升重大災害的應變能力,消防署成立特種搜救隊,同時開始訓練搜救犬。多年過去,如今臺灣的搜救犬訓練成果十分出色,通過聯合國國際搜救諮詢小組認證的亞洲搜救犬共有九隻,其中就有七隻在臺灣,這些搜救犬不僅能保護臺灣民眾,更常常參與國際救災,在瓦礫中尋覓一線生機。

多元展館各具功能 防災教育向下扎根

園區內的車籠埔斷層保存館,以化學溶劑讓土壤保持斷層抬升後的原貌,觀眾可以從不同顏色土層扭曲的分布及高聳破裂的跑道,感受地層錯動的巨大破壞力。館內展有全球板塊、地震帶分布以及一具強震儀,讓觀眾透過互動展具,了解地震的成因及震波傳導方式,認識地震的基本原理。

影像館中的體驗劇場,是以地震情境影片結合震動平台,模擬921地震時天搖地動的場景,藉由體驗教育讓觀眾感受地震時的驚恐,進而主動建立起防震的正確概念;地震工程教育館則由工程科學層面出發,透過互動式建築架構模型,闡釋樓房抗震原理與減震技術,讓觀眾認識耐震建築,進而去檢視自身的居家安全;防災教育館更納入莫拉克風災相關資料,同時教導防震及防洪知識,達到居安思危的效果。

921地震教育園區帶所有人重回那最震撼的一夜,然而,對於部分台電人來說,歷史上的這一夜,不只震撼而且漫長,他們沒有時間害怕,只能努力在受損的電廠、傾倒的電力設備、中斷的對外通訊中,用盡各種方法恢復點點燈火,重建光明。

微波設備受損 古早PLC成對外聯絡主力

從民國60年代起,微波(無線通訊)系統就成為台電各單位聯絡的主力通訊設備,以大甲溪沿岸的德基、青山、谷關、天輪四座發電廠來說,微波訊號必須從山谷內打到架在東卯山上的反射板,經電波折射再打到臺中市。然而921地震當時,靠近震央的大甲溪流域地表受創嚴重,東卯山上的反射板也震垮了,導致訊號打不出去,整個大甲溪流域電廠對外通訊全面中斷。

幸運的是,當時電廠間架設的特高頻無線電(Very High Frequency,VHF)還可以運作,讓各廠留守人員互相聯繫,確認廠內人員平安,但卻無法將災情向外彙報,每個人心中都焦急萬分,就在此時,天輪發電廠一條早期架設、連結到桃園龍潭的電力線載波(Power Line Carrier,PLC),意外成為震災初期的對外通訊唯一線路。

PLC是早期使用的傳統通訊設備,頻寬小,通訊品質也很差,目前已隨著科技演變而全面淘汰。然而台電電力通信處陳榮貴處長表示,當時天輪發電廠之所以會保留這款老設備是為了因應千禧年到來,擔心千禧蟲影響電力通信,才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沒想到竟然在民國88年921地震中派上用場,可說是小兵立大功。

台電派人將龍潭的電力線載波轉接到總管理處中央調度中心,又增設兩條自動電話線作聯絡,9月23日,天輪發電廠就有三條電路可以對外通訊,9月30日谷關的電路也修改完畢,上游德基、谷關、青山發電廠間可以彼此通訊聯絡。10月7日,趁著餘震趨緩,台電工程人員冒險登上東卯山,搶修扭曲變形的反射板,修完的反射板雖依舊歪斜,然而恢復了微弱的微波通訊,大甲溪水力系統才終於走出通訊黑暗期。至於震災中嚴重損壞的反射板基地,則一直到隔(89)年才從山下運送水泥及鋼筋,灌模重建,恢復原有的平整樣貌。

陳處長表示,地震後中部電力系統受創嚴重,台電最重要的任務是儘快復電,首要目標就是恢復345kV的超高壓電線,接著是中部地區的161kV高壓電線,才能夠南電北送。時任電力通信處系統規劃組組長的陳榮貴,帶領組員每天加班,依據電力調度處規劃好的電力線路改接計畫單,繞過受損嚴重、短時間內難以修復的地方,搶快搭起線路保護電驛需用的電路,才好開始送電,台電人員即使常常忙到需在辦公室過夜,卻也不曾抱怨,齊心協力為重建家園全心付出,這也成為陳處長最深刻的震災回憶。

南北電力系統解聯 北臺灣陷入全黑狀態

除了靠近震央的大甲溪流域電廠,921大地震還造成中寮超高壓開閉所損毀,中南部電力無法北送,以致中、北部徹底陷入黑暗。因為有台電第一線的調度員徹夜未眠守住崗位,一次次努力啟動發電機組,才得以恢復北臺灣的光亮。

現職高雄中央調度中心的林耀宗值班經理,那一晚就在總管理處26樓中央調度中心值班,凌晨1點47分,中央調度中心的面盤突然燈光閃爍,伴隨警鈴大作,林經理想起一個多月前因豪雨成災,導致鐵塔倒塌的729停電事故,「該不會又有鐵塔倒塌了吧?」沒想到過沒幾秒,整棟大樓劇烈搖晃起來,他才意識到是地震導致停電。

一陣天搖地動之後,調度中心裡電話聲此起彼落,不斷有災情傳入,位於中部的天輪超高壓開關場同仁甚至傳來「整座開關場消失了」的消息,至於最重要的南北電力樞紐中寮超高壓開閉所,則完全無法聯繫。掌握大致災情後,時任電源值班主任的林經理迅速盤點系統狀況,也初步確認南北電力系統解聯,中部以北陷入全黑的緊急狀態。

經濟部長親自坐鎮 監督復電過程

由於停電不但影響民生,更與經濟命脈息息相關,當時的經濟部長王志剛,在地震發生當下,便直奔台電大樓,從一樓徒步爬上26樓,凌晨2點多,王前部長就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出現在中央調度中心,親自監督復電過程,調度處同仁也自動自發、陸續歸隊,開始漫長的復電之路。

復電的第一要務,就是守住仍正常供電的系統,當時嘉民超高壓變電所以南的電力系統仍然正常運作,必須力求穩住這塊區域。而中部以北電力系統陷入全黑狀態,也讓調度員面臨「全黑啟動」的最大挑戰。

當時也趕回來支援的鄭有財調度監解釋,「全黑復電的過程,就像烤肉生火一般,必須先點燃火種,再慢慢加薪添柴,讓火勢逐漸旺盛起來。由於多數大型火力發電廠本身無法自主發電,必須先靠外電進入,啟動輔機設備,才能讓發電機開始運轉。而且剛啟動的電力系統十分脆弱,所以必須慢慢添加負載量。」

全黑啟動成功 停電危機暫除

凌晨2點32分,調度員啟動了石門發電廠水力機組,先加壓到鄰近的變電所後,再加壓到林口發電廠,但所經路徑因為負載過重而崩潰。2點49分,再次啟動的石門發電廠順利帶動林口氣渦輪機組,另與臺北轄區的翡翠、桂山等機組合聯,與此同時,通霄機組也由全黑狀態啟動,就在7點59分準備和石門合聯時,林口的氣渦輪機忽然跳脫,因此北部再度陷入全黑狀態。

10點58分,第三次全黑啟動時,石門和通霄兩個電廠總算在龍潭變電所合聯成功,為北部奠定了較穩固的電源基礎,隨後北部的大型火力機組也陸續啟動,但因為電源仍然不足,所以必須實施限電措施。

林經理回憶起那次從921前一晚10點開始值班,到當天中午系統穩定之後才下班,但因全心投入復電工作,並不覺得疲憊,回家後得知地震造成大規模傷亡,情緒激動之下反而無法好好休息,「對家人感到很抱歉,因為一直忙著復電,並沒有多餘心思想到家人的狀況,還好家人沒事。」

那一夜全臺各地的台電人幾乎都堅守著自己的崗位,投入救災及復電工作,在921地震之後,台電也跟其他政府機關一樣,針對整體電力系統的弱點,展開了重建與新建的補強工作,例如大甲溪發電廠開始舖設光纖線路,讓整體通訊品質更趨穩定,除了最上游的德基發電廠因地勢關係只能使用微波,其餘電廠都已全面更新為光纖通信。

訂定災害防救法 完善相關法規

921大地震擊潰了臺灣的防災機制與法規,也讓政府體認到法規的不足,進而重新檢視及推動修改相關法令,其中又以《災害防救法》的擬定最為關鍵,這是臺灣第一部全國性的災害防救法規,從組織、計畫、預防、應變及災後重建都明文規定,以因應未來可能發生的災變。

震災的威力,使得臺灣中部地形地貌大幅改變,土地嚴重位移,必須進行地籍重測才能重建住宅,因此優先辦理地籍圖重測,為重建家園奠下良好基礎。由於車籠埔斷層線經過15個鄉鎮市地區,為了避免民眾在斷層線上蓋房屋,危及生命財產,政府發布斷層帶限建的規定,將斷層帶兩側各15公尺列為管制範圍,民國99年地質法通過後,則將相關限制改為「地質敏感區」判定,納入包括地下水補注區、山崩與地滑區等類型限制,避免對具潛在危險的土地進行開發。

建築法規的全面檢討也成為災後重建的重點之一,921造成全臺房屋51,753戶全倒,54,406戶半倒,其中包括臺北市東星大樓、新莊博士的家、大里金巴黎大樓倒塌,都奪走許多人的寶貴性命。另外,公共設施的損壞包括中寮鄉大量鐵塔倒塌,石崗水庫壩體受損、集集線鐵軌扭曲變形、埔里酒廠爆炸起火等,都對供電、用水、交通、觀光各個層面造成重大影響。

921之後,相關單位修訂新的建築法規,對建築耐震能力的要求愈趨嚴格,無論是結構設計、混凝土磅數、鋼筋材質等大方向,到箍筋間距、粗細、彎曲角度等細節,都做了明確的規定與限制,藉由完善法規來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才能確保民眾住得安心。

相關文章

點亮十三層精采瞬間(一)

這次活動特別感謝共同主辦單位新北市政府與基隆市政府,從活動籌辦期間的行政支援統籌,在新北市政府吳明機......

點亮十三層精采瞬間(二)

優人神鼓的《光明海島》融合在地宮廟及原住民祭儀,以祭典方式呈現對天地的感謝及敬畏。行雲流水般的旋轉、......

點亮十三層精采瞬間(三)

......

921抗震啟示錄 強化南北電力融通 淬鍊系統韌性

20年前的921地震重創臺灣,電力系統及部分輸電設備嚴重受損,然而黑暗就是光明的起點─台電在921之......

後921時代 防範未然 建立災害緊急應變制度

位於台電總管理處25樓的緊急應變中心,是台電針對災害、事故設置的緊急應變中樞,明亮寬敞的空間配備了大......

迎接低碳島電力新時代 強化電網系統 離島穩供再升級

在大陸板塊擠壓下,四面環海的臺灣周遭,也圍繞著大大小小的離島,因此發展出各自獨立的電力系統,為了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