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隱身山林的綠能秘境 揭開慕谷慕魚神秘面紗

678期

4920
0
8

花蓮木瓜溪水路沿途空靈絕美的溪谷風景,彷彿世外桃源般迷人,尤其是串起銅門、清水和龍澗機組的慕谷慕魚(即太魯閣族語「Mukumugi」,有「懷念長滿藤蔓的美麗山谷」之意),更是實際走訪過就難以忘懷,在民國105年山區道路坍方封山後,外界訪客也難以一窺廬山真面目,成為名符其實的秘境。

在慕谷慕魚完全封山之前,遊客只能從銅門機組旁的小路,徒步進入管制區,淙淙溪水伴著毫無車馬喧囂的山林,令人心曠神怡。行經至清水溪和木瓜溪匯流處,這裡同時也是兩條道路的分歧點,一條往木瓜溪上游的龍溪、龍澗等機組,另一條則是前往清水機組,不管選擇哪一條路線,大部分的遊客都會有志一同地先停留在揚清橋上,感受大自然神奇的力量,站在橋上向南側望去,欣賞清水溪及兩旁山谷、巨石帶來的震撼,向北則可以看到兩條溪匯流,卻涇渭分明的奇景。

清水機組進化為無人遙控廠

經過龍銅路2.3K處,沿著清水溪的道路,是大多數人選擇到訪慕谷慕魚的傳統路線,「很多人在這裡都會有不同的人生體悟。」已經退休的東部發電廠王明強課長對於這裡特別有感觸,「為了取木瓜溪流域的水發電,台電人開了路、搭了橋;為了避開陡峭峽谷以及山路落石危險,還設計了明隧道,就連路旁雜草也是我們整理維護的,慕谷慕魚秘境和台電的關係密不可分呀!」

隨著台電人的腳步進入生態步道,終於揭開慕谷慕魚的神秘面紗,翠綠的初夏山谷,充滿著芬多精的氣息,不禁想要多呼吸幾口這裡的空氣;而大大小小的奇岩巨石,星羅棋布錯落在溪谷中,溪水沖刷而下激盪起一波波水花,一汪汪清淺的水潭,透著陽光折射後的湛藍,煞是好看。

步道的盡頭是從日治時期就開始運轉的清水機組,其中3號機在民國28年完工啟用,是東部發電廠現役機組中最古老的一座,而廠房雖然經歷洪災、戰亂後翻新成如今的模樣,但仍保留著初建時全榫接的木造屋頂,就連上樑儀式(日文漢字為上棟)使用的棟扎都完整保留在當初的位置,見證著這80年來,台電自行研發,將清水機組機械式控制系統改為數位化One Touch自動化順序控制系統, 再進化成無人遙控廠的歷史,王前課長笑著說: 「這真的可以說是老殼新靈魂!」

窺視舊銅門遺跡的百千風貌

日治時期留下來的不只是清水機組,當時的日本政府深知臺灣東部河川短小、坡陡流急的特性, 於是充分利用花蓮豐沛的水力,沿著木瓜溪流域設置了清一、清二、銅門、初英,立霧溪流域的立霧及壽豐溪流域的溪口等六座水力發電廠,然而民國33年,因為颱風侵襲,清二電廠和銅門發電廠相繼毀壞,淹沒於河床,因此在進行木瓜溪水力發電擴建工程期間將其一併修復、重建,而修復後的銅門改為地下式電廠,清二發電廠則更名為清流,就座落在從銅門機組往龍澗機組的路上。

由於徒步往返龍澗機組至少要七個小時以上,加上這條路線無親水區,欣賞的是大山大水的壯麗風景,所以過去開放遊客入山時,大多數人會捨棄這一段,僅站在銅門機組外圍,遠眺矗立在河床上的銅門舊廠遺蹟。然而,往龍澗機組的道路坍塌之後,台電只能在崩塌路段的河床開闢便道, 方便工程或值班人員往返木瓜溪上游各個分廠,卻也意外地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欣賞這些木瓜溪上的台電秘境,近距離看著河床上的遺跡,浩渺絕美的水路風景與毀於一夕的廠房形成強烈對比,令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宏偉力量。

修築明隧道防落石壓毀道路

從約2公里的河床便道接回原有的道路後,仍不時會看到部分路段,在靠近懸崖深谷的一側,有路基流失的情況,甚至有些比較嚴重的路段,已經有包商或工程團隊進駐,進行補強作業。「有些是道路下方的泥土層含水量過高導致,有些則是被山上掉下來的巨型落石打崩的。」楊延齡經理指著破裂的岩盤分析各種路面損壞的成因。

為了減輕上方巨石崩落造成的路面、路基損傷,台電沿著木瓜溪前進的這條道路,在沿線落石較嚴重的大崩壁或較難整治的邊坡上,規劃了長約1.5公里的明隧道,「明隧道就是人工隧道, 比開鑿隧道通風、採光都佳,就像遮雨棚一樣,幫車子和道路擋住山上的落石。」目前擔任台電志工,在台電服務超過40年才退休的陳明欽股長解釋,傳統的明隧道頂部較為平坦,落石會先堆積在上面到一定程度後才滾落山崖,但可能因為上方落石堆積的重量超過負荷而導致頂部崩塌,甚至讓隧道遭到土石掩埋。

現在新式鋼構工法會先在懸崖邊打鋼柱,內部也採用鋼骨結構,不僅提升明隧道的結構強度和負荷能力,還可以大幅調整頂部斜度,過去支援維護課多年的陳前股長非常熟悉這些工法,「為了減少落石掉下來的衝擊力道,明隧道上層會放置廢輪胎,增加一道有彈性的緩衝層。」這樣一來,落石掉下來就會直接滾到懸崖下方,而非堆積在隧道頂部,造成另一股壓力。

漫遊東部展示館 體驗水力發電歷程

陳前股長退休前也在當時稱為銅門發電廠的銅門機組服務一年多,所以對這一帶的環境非常熟悉,笑稱自己是一輩子銅門人的他表示,由於銅門機組是藏在山洞中的地下電廠,不論從哪個方向看過去,都風景絕佳,各有不同的韻味。王明強前課長則推薦一定要好好地在銅門發電廠前方廣場這一頭佇留一些時間,體驗萬代峽谷、銅門吊橋、紅色機組大門和四周圍的青山融為一體的畫面,尤其吊橋是進入機組唯一的通道,若是剛好有為了巡檢、維修的台電人運送工具通過吊橋,不就是融合大山、峽谷、溪水和成群運送人景象的現代版《谿山行旅圖》嗎?

為了完整記錄水力發電在木瓜溪流域的歷史, 東部發電廠將過去銅門副控中心的一處閒置空間, 改造成台電東部展示館,預計配合東部水力發電80週年慶的活動,在七月底正式開幕,「木瓜溪流域的生態非常豐富,所以我們在入口處設置了一面生態牆,介紹水域和陸域的動植物。」楊經理指著牆上的照片:「像這銀白色的魚是苦花,又稱為高山鯝魚,生長在高山溪流中,對於生長環境要求非常嚴苛。」由此可證,以銅門為中心的慕谷慕魚生態廊道,將生態復育做得非常好,讓這些容易受到水質影響而消失的魚類又慢慢回到木瓜溪流域中,連帶整個動植物生態鏈也逐漸完整。

展示館中還有一道時光牆,以溫暖的色調,用文字和照片訴說著這80年來的電力故事,輔以展示櫃中的手搖電話、打字機和手寫的維修工作日誌等過去保留下來的文資或舊物,讓人可以想像到那純樸的舊時光,台電人披星戴月的守護電廠和線路,才有家人圍著家中那盞燈光寫字、讀書、話家常的溫馨模樣。

既然是水力電廠,當然少不了互動式的發電機組分布圖和水力發電機模型,未來正式展出後,這些寓教於樂的設施,是教導小朋友認識水力發電的好教具,楊經理還表示展示館的展品會依據主題不定期更換,未來也希望和荒野保護協會這類的生態保育團體、組織合作,策劃相關的展覽和活動,讓這個展示館不只有靜態的陳列展覽,更是一個動態的生態、科普教室。陳前股長則認為如果有經費和人力好好整理附近的宿舍區、籃球場等地方,這些過去為安定員眷而設置的設施,也可以成為一種體驗歷史的活教材,讓大家了解過去台電人在電廠的生活。

舊馬達再利用 微水力機組發電成功

水力發電不只是大家公認的潔淨能源,更具備著有水就有電的特性,而有電就有收入,因此水力發電廠的同仁對於「水」特別敏感,加上台電近年陸續針對有潛力設置「小水力」及「微水力」機組的地點進行評估,東部發電廠陳坤逢經理表示,「我們把小水力定位在100瓩至2萬瓩之間的水力設施,100瓩以下的是微水力,而微水力都是利用現有設備加裝發電機的方式運作,希望不要浪費任何綠能。」

所以東部發電廠在立霧機組裝了兩部微水力機組,從設計、零件取得、組裝到運轉全程DIY,雖然裝置容量只有約6瓩,但每年發電量預估可達2.8萬度,也頗為可觀。「發電機承軸的冷卻水就這麼流掉太可惜了」,陳經理解釋微水力的製作過程:「我們發現冷卻水槽和消能池之間有約40公尺的高低落差,正好可以用來發電,同仁們利用歲修完成的空檔,四處尋找材料,其中還包含被汰換下來的馬達,自行完成這兩部微水力發電機。」

由於整組建置花費不逾20萬,保守估計3年就有機會回本,至於未來如何推廣,陳經理表示微水力設置普及化最大的困難是市場太小,沒有廠商願意生產發電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像本廠同仁一樣,自行找到適合的零件、動手組裝。」所以他們也希望能夠以市售產品「抽水機」再改良精進微水力發電機,降低成本,才有辦法真正普及。

台灣公共建設檔案 水力電能篇:東部水力電能(一)https://youtu.be/_rP5OMGrmr4

相關文章

Taipower Memory-通霄發電廠

通霄發電廠於民國54年建廠,至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興建之初補足了當年冬季枯水期的電源不足,隔年陳蘭......

此景只應天上有 與環境共融 電廠秘境探幽

從日治時期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龜山發電廠完工啟用至今,臺灣的水力發電工程發展已超過百年。由於水力發電需......

飛林走壁的發電奇蹟 東部發電廠碧海機組的美麗背後

昔因水勢迴盪、波瀾壯闊而以「洄瀾」命名的花蓮,擁有豐沛的水力資源,早在日治時期,花蓮縣境內就開發了清......

Taipower Memory-東部水力足跡

臺灣東部山林秀麗,神秘且靜謐,而在這片廣袤山河中,處處可見台電人的足跡,不論是立霧發電廠的修建、亦或......

與自然共生 友善環境先行 迎向台灣伊電園

經過長達一年半的內部討論及籌劃,台電楊偉甫董事長於今(108)年4月2日的記者會上,開國營事業之先河......

《台電環境白皮書》發表 六大策略面向構建永續藍圖

30多年前,台電率國營事業之先,成立環境保護處,今(108)年4月秉持前瞻綠色思維,提出《台電環境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