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3–南屯犁頭店

淬煉傳世長情 打鐵店的堅硬與柔韌

675期

1941
0
4
文 張名榕 圖 傅國誌

磚爐內,鮮紅的炭火燒得正旺盛,堅硬的金屬隨著高溫漸漸軟化,師傅看準時機,夾起燒得透紅發亮的鐵材放在牛角砧上,舉起大錘子使勁敲打,鏗鏘聲響伴隨四濺的火花,瞬間充斥狹小的打鐵店,師傅一錘接著一錘,快速將鐵材塑形,蒸騰熱氣讓店裡的每位師傅汗如雨下,但沒有人停下手中的工作,因為上門的顧客接二連三,鐵匠只好拼命趕工,手工打造出一件件堅固的農具,一把把鋒利的鐮刀與菜刀,滿足從四面八方湧入的訂單。

頭換番 二打鐵 農業時代傳奇

如此繁忙的場景,不僅是上個世紀南屯犁頭店的最佳寫照,也幾乎適用於農業時期的每一間犁頭店,從客家俚語「頭換番,二打鐵」就可略知一二,意思是想要賺大錢,第一個就是與原住民做交易,第二個就是從事當時最熱門,報酬高的打鐵業,可看出早期農業社會中,打鐵可是許多人心中的夢幻職業。

南屯犁頭店位於發展甚早的臺中市南屯老街,南屯身為鹿港與臺中盆地的中繼樞紐,在清朝乾隆年間成為貨物輸送的必經之地,加上墾荒移民大量湧入開拓農地,市場對鐵製農具的需求大幅增加,應運而生的就是打鐵店。南屯老街的犁頭店品質優異,在日治時期發展達到巔峰,全盛時期,整條老街有十幾間打鐵店互別苗頭,歷經百年歲月洗禮,如今的南屯犁頭店,已成為南屯老街碩果僅存的唯一打鐵店。

八個兄弟中排行老么、高齡八十多歲的蔡慶隆,念小學時就跟著哥哥學打鐵,從挑水、顧爐火、打掃等雜務開始做起,慢慢歷練成為專業的打鐵師傅,初期因為年紀小、身高太矮,還去搬了蓋「土角厝」的土角,用稻草混合泥土做成的土磚墊腳,才能學打鐵。

打鐵要打得好,蔡慶隆說「眼明手快」與「膽大心細」很重要,「時機要抓得剛剛好,加熱過頭鐵會融化,敲打過頭鐵會變得太脆沒彈性,馬上就碎掉了。」蔡慶隆用流利的台語說。深知打鐵要趁熱,猶豫太多就會錯過最好的時機,這樣的「打鐵精神」,蔡慶隆不僅應用在產品製造上,也融入經營哲學中,儘管當年打鐵店生意興隆,他卻沒有因此自滿,而是敏銳地觀察市場動向,創造出更多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器具。

蔡慶隆親自到田裡觀察農耕過程,與農夫討論農具的優缺點,從使用者角度出發,進而發明、改良新的農耕用具,耕作起來更省力省時,可說是「客製化」的成功案例。除了製作農具,蔡慶隆也發覺市場對建築材料的需求與日俱增,於是他開始製作鐵窗與鐵門,多元化發展讓小小的打鐵店訂單絡繹不絕,蔡慶隆勇於創新的特質,也為老店奠定了跨世紀經營的良好基礎。

不怕苦不怕痛 與鐵共生的日子

用勤奮與創新撐起傳承四代的犁頭老店,蔡慶隆風光的同時,背後不為人知的辛苦與心酸,卻在退休好幾年後浮出檯面。「之前動心臟手術時要檢查身體,醫生從我的腿挖出幾十個小鐵屑,這些都在裡面好幾年了。」蔡慶隆撩起褲管淡淡地說,乍聽之下令人驚訝不已,但卻是那個普遍貧窮的時代中,屢見不鮮的故事。

蔡慶隆的家境並不優渥,外衣外褲常穿到破爛還捨不得丟,打鐵時錘子一敲下去,細小的鐵渣亂噴亂飛,一個不小心就從衣褲的破洞鑽進肉裡,當年的蔡慶隆沒錢看醫生,只好隨便用紅藥水塗,或是用土法煉鋼的自製菜瓜藥抹一抹,就趕忙提起錘子再上工,「做這一行受傷是常有的事,只要傷口不痛就好了。」蔡慶隆笑著說。

吃苦耐勞加上手藝精良,讓南屯犁頭店多年來累積不少忠實客戶,即使隨著時代變遷,市場對農具的需求減少,南屯老街的打鐵店一間一間收,南屯犁頭店卻依舊屹立不搖。秉持體貼顧客的心情,南屯犁頭店不僅打造出一件件堅固耐用的工具,更與顧客培養出真摯綿長的情誼,蔡慶隆的用心,兒孫輩都看在眼裡,他退休後,打鐵店由兒子蔡添順接手經營,如今又傳承到75年次的孫子蔡進永手中。

「真歡喜!」談起愛孫,蔡慶隆笑得眼睛瞇成一條線,大力稱讚蔡進永懂得做網路行銷開發新客群,為老店增加業績,蔡進永還添購新設備,製作出精緻有特色的高品質刀具,讓顧客耳目一新。欣見年輕一代為老店注入新氣象的同時,蔡慶隆也期許蔡進永持續精進打鐵技術,重視顧客關係經營,有決心才能做得久久長長。

從守成到革新 七年級的打鐵店

戴著護目鏡與手套,一身俐落的迷彩裝扮,蔡進永坐在機台前屏氣凝神地打磨刀具,一舉一動架勢十足,學生時代念貿易的他曾在海運業工作,因為捨不得從小生長的打鐵店結束在父親這一代,加上自己對打鐵也有興趣,十二年前毅然決然回家繼承家業,成為南屯犁頭店的七年級當家。

「我們的菜刀是複合式材料,內層是鋼,外層是鐵,左右像三明治一樣包覆起來,這樣的菜刀既堅固又有韌性,製作起來費工耗時,但耐用度很高。」介紹起老店自豪的菜刀,蔡進永說得頭頭是道,但講到自己的打鐵工夫,他自謙只是尚可,比起爺爺和爸爸,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

蔡進永舉例,從前的打鐵店缺乏機械設備,師傅因而練就一身深厚的真工夫,以貌似蜈蚣的「蜈蚣犁」為例,犁頭有許多接點,早期沒有鍛接的機器,師傅只能每個接點慢慢加熱,等金屬高溫液化後再做接合,先做好的接點要用土包覆降溫,只要有一個接點沒有處理好,整把犁就宣告製作失敗,非常考驗師傅的技術,現在只要用電焊就可以鍛接,蔡進永笑稱設備的進步,真的讓打鐵業改頭換面。

時光飛逝,打鐵的設備變了,師傅工作的心態也有了轉變,「爺爺和爸爸是為了生活打鐵,現在的我是為了興趣打鐵,所以要把我的開心加入到產品裡面。」蔡進永說。接班後的創新第一步,就是更新機械設備來滿足要求更高的顧客。「貴一點的刀具要用更好的機械處理,像是鍍鈦、鉻、銀的刀具,很容易被不夠精細的機器損傷,對客人不好交代。」蔡進永說。儘管如此,計畫購入新機台時,蔡進永卻和擔心成本花費的長輩們起了爭執,於是他自掏腰包買設備,決心做出一番成績。

為了製作更精美優質的刀具,他購買比傳統十字鋼貴上好幾倍的大馬士革鋼、花紋鋼等原料,被爺爺唸說不懂得管控成本,蔡進永沒有爭辯,埋著頭做了一把精緻優美的大馬士革鋼刀,看到這把出色的刀具之後,爺爺沒有再囉唆,反而驕傲地向大家炫耀孫子的得意之作。「接家族事業,難免會和長輩有意見不合的時候,不要回嘴,把成績單交出來,大家就不會講話了。」蔡進永笑著說。

歷久彌新 傳承技藝與記憶

早在學生時期,蔡進永就懂得網路行銷的重要,他用當時大學生最愛的社群媒體「無名小站」宣傳自家打鐵店,接手家族事業後,他成立Google商店及臉書粉絲頁,常常分享工作影片、作品照以及打鐵小知識等,藉由網路傳播的力量吸引更多顧客,也讓更多人看見傳統技藝的力與美。「爺爺和爸爸都是走『守成』的路線,只求穩定經營原有的客人,我則是用網路爭取曝光,試著走出去開發更多客源。」蔡進永說。

認真投入新媒體行銷,果然讓蔡進永和走出不一樣的路,南屯犁頭店知名度水漲船高,不僅吸引國內外媒體採訪報導,還有遠從日本、美國等地慕名而來的消費者,就連讓名導李安二度拿下奧斯卡導演獎的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場景內都有南屯犁頭店的作品,「開場時掛在船上的斧頭,市集裡面掛菜的鐵環等,都是劇組人員找我們做的。」蔡進永笑著說。

從上個世紀開始,南屯犁頭店接待過各式各樣的顧客,承接過包羅萬象的訂單,但讓蔡進永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一位平凡的女性顧客,她帶著一把略為鏽蝕的菜刀來保養,雖然刀身沒有Logo,蔡進永還是一眼就認出是爺爺早年製作的黑菜刀,顧客告訴他這是阿嬤家傳的菜刀,用了三十幾年還是很好用,讓蔡進永一家人很感動,在他的巧手修復下,老菜刀煥然一新,顧客歡天喜地的帶回家繼續使用。

時光荏苒,從阿嬤到孫女,從爺爺到孫子,傳承了菜刀,傳承了打鐵店,也傳承了人與人之間深厚的情感,南屯犁頭店保留了珍貴的技藝與記憶,它的歷史也會繼續寫下去。

相關文章

專業攝影師傳授秘技 用手機描繪夏日記憶 旅拍不NG

攝影器材從早期的底片機,到數位相機、數位單眼相機的時代,再到西元2010年第一台微單眼相機Sony ......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5─振發茶行

走進全臺最老的「振發茶行」,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約莫一坪大小的木製古董收銀櫃,上頭擺著約60份已用書冊......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4 –合隆毛廠

在世界上最險惡的環境中奔跑七天六夜,身上必須背負著食物、睡袋等重達八公斤的行囊,還要忍受從零下低溫到......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2─郭元益糕餅

創立於西元1867年、今年已堂堂邁入153歲的郭元益,百年來始終以餅食的味覺印象,留在每一代人們的舌......

臺灣百年老店特輯1─丸莊醬油

假日午後的誠品書店,除了書香之外,竟然還飄出陣陣醇厚的醬油香氣,尋著這股迷人的味道前進,已經70多歲......

第一條生態旅遊示範國家步道 登能高越嶺 思舊東西線

能高越嶺道為臺灣第一條「生態旅遊示範國家步道」,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在高點的「光被八表」紀念碑,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