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松山奉天宮和國立臺灣博物館的跨界新嘗試

打破慣性 跳脫舒適圈

669期

1313
0
0
文 盧心權 圖 松山奉天宮、楊越涵、林士傑、呂錦翰

近年來,國內舉辦大型展覽的場域已不再局限於博物館體系,例如著名的宮廟松山奉天宮就曾跨界與博物館合作舉辦過11次展覽,創下了超過60萬人次的觀展熱潮,其中與三大國家級博物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辦的展覽就有9次。另一方面,博物館也不斷地求新求變,如國立臺灣博物館近年來就舉辦了大大小小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相關展覽及活動。

松山奉天宮、國立臺灣博物館為什麼會跳脫傳統印象,挑戰令人耳目一新的嘗試?而這些跳脫舒適圈的做法又收到什麼樣的回饋呢?

松山奉天宮改造圖書館 成為展覽聖地

談起松山奉天宮突破宮廟傳統定位舉辦展覽,就不能不提起前主委陳博貞先生。身為機械公司創辦人的陳博貞數十年來以創新求變的精神,帶領事業不斷轉型、擴張,成為全球產能最大的針織機械製造廠。5年前,他考量到松山奉天宮香客大樓地下2樓的圖書館,因少子化導致使用人數銳減,便構想將一部分的圖書館用地活化,作為展覽之用。松山奉天宮成立「天公藝廊」後,在熱心人士引介下,民國102年11月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舉辦了《故宮潮—松山奉天宮遊》展覽。其中包括展出「會動的清明上河圖」,創下逾十萬人次的觀賞熱潮。當時,「在松山奉天宮就可免費參觀國寶文物」的創舉震撼各界,許多宮廟也慕名前去取經。

第一檔展覽大獲成功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也相繼表示有意與松山奉天宮合作辦展,於是就這樣順著機緣,一檔一檔地將展覽呈現在大眾眼前。陳前主委表示,在決定與故宮博物院合作之初,因為空間的改造、策展費用、展場經營人力物力等都必須從零開始,成敗實在難料。當時大部分的委員都支持合作辦展,於是他努力說服不同意見的委員,希望給奉天宮一個嘗試創新的機會,接著便啟動一連串因應辦展所需的軟硬體改造計劃。他認為,在創新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反對或阻撓,畢竟「未知讓人恐懼」,但透過溝通、說明與堅持,有機會讓原先反對的人稍微緩和。「好在一路辦下來,外界的好評相當多,內部的不同聲音也漸漸平息!」陳前主委說。

宮廟辦展迴響大 榮獲國外博物館獎項

要舉辦大型展覽不是件容易的事,從空間規劃、展件挑選、宣傳設計、導覽講義製作與導覽員培訓等,每個環節都是挑戰。好在松山奉天宮所有同仁、義工都全心投入,再加上三大國家級博物館在策展與導覽人力培訓方面的大力協助,使得辦展過程順利進行。松山奉天宮藝文組王河傳組長表示,奉天宮舉辦各項展覽都深具教育意義,有許多機關學校、安親班或共學團體集體前來看展,也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闔家看展。

他開心說道:「許多民眾參觀後會在『天公藝廊』的臉書粉絲專頁上留言感謝或發感謝函。」民眾支持讓奉天宮的工作同仁十分窩心,「甚至有多位藝術大學的研究生還以我們的展覽或展場經營作為碩士研究題材;當他們的論文通過,拿到學位時,還攜帶論文和禮物來感謝我們,讓我們覺得與有榮焉!」而松山奉天宮與故宮合作的「故宮國寶童樂趣」展覽也因其在傳統宮廟舉辦的特殊性,而獲得104年美國博物館協會主辦的「繆斯獎:詮釋性互動裝置榮譽獎項」,讓松山奉天宮及其團隊感到十分光榮。

主委接力推動 規劃展覽空間

107年初林賢平先生接任主委,在他的心中,松山奉天宮與三大博物館合作辦展,本就是奉天宮從事公益事業的其中一種方式,所以他不但繼續將辦展視作要務大力推動,更積極規劃、拓寬展覽空間,希望未來展出的內容能越來越豐富。

從事鑄造業多年,客戶遍及國內外許多大廠牌車廠的林賢平坦言,自己從早年創業到現在事業在穩定中發展,過程沒有一件是輕鬆的,「想要享受舒適圈的安逸,又夢想成為成功的企業家,簡直是痴人說夢!」他認為企業要永續經營,一定要跟上時代的變化,「該轉型就必須轉型,該擴展就必須擴展」。而企業家也必須不怕吃苦,勇於跨出舒適圈,才有可能獲取寶貴的經驗,奠定成功的基礎。正如松山奉天宮辦展的例子,雖然籌辦展覽需要花費許多額外的人力、物力,挑戰相當大,但是藉由辦展,奉天宮得以和不同族群接觸,有緣的民眾可順便來廟裡參觀或參拜,而原有的信眾也藉由展覽提升涵養、打開視野。

臺博館延伸觸角 從「看」自然走向「護」自然

在宮廟界積極跨界辦展的同時,國內的大型博物館也積極將展覽觸角延伸至環境教育、食農教育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議題。例如國立臺灣博物館就從97年開始舉辦「世界地球日」活動,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來關心地球環境;102年因應當時嚴重的食安問題,規劃「食農教育」相關展覽,傳遞友善環境耕作的理念;103年與林務局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合辦「田裡有腳印市集」,邀請許多從事友善耕作並通過「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的農友來跟城市消費者面對面互動,希望喚起社會大眾對農田生態系的關心及對友善耕作農友們的支持;104年臺博館更開辦了「小小神農氏」食農教育計劃,跟博物館附近的小學合作,在博物館園區內開闢班田,讓小朋友們得以在自己的班田從事農務體驗,並藉由食農教育課程來認識傳統飲食文化以及農作物的生長過程。

臺博館教育推廣組向麗容助理研究員表示,今年已經110歲的臺博館從創館開始就屬於「自然史博物館」,所蒐藏、研究、展覽及教育的面向都著重在「自然史」,也就是人類學、動物學、植物學、地質學等四大領域,「所以在博物館中從事環境教育,其實也是自然史博物館的天職所在。」向麗容說,過去臺博館大多是帶大家去欣賞、探索外界生態或周遭生物,但近年來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和對自然資源的過度利用,導致地球的生態環境面臨極大的危機,所以臺博館也不能自限於只帶大家欣賞自然的美妙,而是開始更進一步地帶領社會大眾一起去關切、參與、解決當代的環境議題。從107至今,臺博館已舉辦了數十檔環境教育與食農教育相關展覽及活動,其中以「世界地球日」最受歡迎,不但透過藝術市集、農夫市集、講座或音樂會來帶領大家認識珍貴地球環境,更以特定主題來邀請城市朋友們力行環保。

民眾反映熱烈 博物館起而效仿

臺博館跨出舉辦靜態展覽的舒適圈,大力興辦「參與式」的環境教育活動,得到民眾熱烈的迴響。許多久居都市的小朋友原先害怕觸摸土壤、看到蚯蚓就尖叫,但參加了「小小神農氏」活動後,在臺博館工作人員的解說下不但開始願意親近土地,還紛紛開心地邀請蚯蚓到班田裡去幫忙鬆土。看到孩子們一點一滴的改變,讓工作人員們深感欣慰。此外,立法院法制局的同仁們在上過臺博館的環境教育課後,對友善耕作的理念表達出高度的興趣跟認同,還曾邀請向麗容前往參加相關法案的討論,讓向麗容備受鼓舞。

向麗容表示,辦展的做法要突破傳統,「長官們的支持最為重要。」有些長官非常支持臺博館的辦展新嘗試,但也有長官剛開始較無法理解活動目的,「這時候就要『向上溝通』,向長官說明辦活動的理念、成效為何。經過溝通後,長官們通常會轉而理解並支持這些新嘗試,所以臺博館的環境教育活動才能一直持續地辦下去!」而博物館界對於臺博館的創新做法不僅贊同還共襄盛舉,例如科博館、海科館等也都積極地投入環境教育工作,並和同為環保署認證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的臺博館,一同攜手為守護環境的「知」與「行」努力前行。

相關文章

護樹有你 都市呼吸 國際首創「臺北樹益獎」

不是一棵樹就能成為都市之肺,也不是一個人就能保護一棵樹。樹木能夠提供都市新鮮的空氣,還能調節氣溫、提......

戶外教育, 讓孩子學得更深、記得更牢

現代父母不可不知的觀念:孩子們在大自然裡接觸、探索、感受之後學到的經驗,會比從課本學來的知識,更深刻......

動動手指 支持夢想成真 淺談群眾募資 思考益處與風險

臺灣自民國100年來陸續誕生了13個群眾募資平台,分析成功案例可以發現,多是具備設計創意、公益性質或......

用綠色旅遊愛地球

在107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這天,全球知名訂房網Booking.com發表《2018全球永續旅遊調......

尋訪台電秘境

座落新北市新店山區的桂山發電廠,由於群山環繞加上遍佈山區的南勢溪主、分支溪水分流而下,讓此地成為四季......

煮一杯屬於自己的個性

走進咖啡館總是會有各種撲鼻的咖啡香,但明明聞起來醇厚好像可可, 喝起來卻苦甘苦甘,另一杯聞起來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