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從吃喝中學習愛地球 食農並進 尋回永續「里山」

667期

2236
0
14
文 張名榕 圖 張名榕、觀樹教育基金會

中午11點,苗栗苑裡的山頭被曬得炙熱難耐,為了抵擋熱情的陽光,家長與小朋友戴上斗笠,跟著老師的腳步深入茂密的竹林,手中拿著柴刀,要為今天的午餐就地取材。在老師的協助下,小朋友親手砍伐竹子當作烤麵包的器具,利用廢棄樹枝當柴薪,生炭火取代家中的瓦斯,體驗與都市截然不同的農村生活。像這樣的食農教育活動,正是「里山」精神的延伸。

和諧共生 人與自然友善共存

「里山」一詞由日文而來,指的是由果園、耕地、稻田、山丘、溪流、林地、村落及農場等不同種類的地景混合在一起,藉由在地居民的合理運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的複合式農村環境,人們可以從大自然中取得糧食,生物可以持續生長繁衍,達成環境永續利用的目標。

2010年10月,聯合國舉辦第十屆生物多樣性公約大會,由日本政府及聯合國大學高等研究所(UNU-IAS)發起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IPSI),旨在整合全球符合里山精神的環境案例,結合眾人力量一起推廣里山,發展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友善環境。

長期關注里山的東華大學副教授李光中曾在撰文中指出,里山倡議提出了「三摺法」(Three Fold Approach)的概念,包括:

一、確保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服務與價值。

二、整合傳統知識與現代科技。

三、謀求新型態的協同經營體系。

另外還有「五關鍵觀點」(Five Key Per-spectives),包括:保全土地健康、活用自然資源、發揚農村與原住民部落傳統智慧、促進社區本位的群策群力、活絡社群與經濟。

透過以上幾點,明確指出里山的精神及行動方向,幫助有志發展里山的機關單位、社區團體及個人,能夠根據所處的不同生態環境,選擇最適切的方法,打造適地適性的里山生活。

里山倡議在臺灣 備受國際肯定

里山倡議的概念引進臺灣後,受到東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李光中以及農委會林務局大力推動,於公部門及學術界都引起許多討論與研究,加上諸多社區團體、個人的加入,讓臺灣的里山倡議發揚光大。公部門中,又以林務局長期推動生物多樣性復育,輔導復育貢寮、金山及花蓮豐濱地區的水梯田有成,受到IPSI肯定,並於2016年成為臺灣第一個加入IPSI的政府機關,也將自身經驗與全球200多個里山會員一同分享。

在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的合作計畫中,有一項「里山發展機制」(The Satoyama Development Mechanism,SDM),提供補助經費給推廣里山倡議的計畫,臺灣是至今獲得最多計畫案補助的國家,成效備受國際社會肯定。

觀樹基金會重視環境教育 結緣里山

觀樹教育基金會在苗栗苑裡淺山地區成立的「裡山塾」,默默透過環境教育來推動里山倡議。1999年由華碩電腦董事長施崇棠成立的觀樹基金會,成立後恰巧碰上臺鐵舊山線苗栗段停駛,舊山線不僅生態資源豐富,還有龍騰斷橋、勝興車站及多處隧道,極具歷史及工藝價值,若廢棄十分可惜。因此,觀樹基金會決定認養舊山線2年,經與臺師大環境教育研究所請益,討論舊山線的發展可能,也開始接觸「環境教育」一詞。從那之後,觀樹基金會全心投入環教,重視自然生態的概念與里山精神不謀而合;2006年後,更開始以「食農教育」作為環境教育推動重點項目之一。

觀樹基金會透過「食農教育」來落實里山倡議。2012年,基金會在苗栗苑裡鎮建設四分地大小的「裡山塾」作為活動據點,將辦公室與教室以外的空間開闢成農田,除了一分地種植水稻外,另一分地種植了筊白筍、青椒、番茄、莧菜等20多樣當令的農作物,工作人員更透過辦理體驗活動,帶著民眾下田耕作,讓大家認識食材的生長環境,以及種出健康作物的方法。

里山塾規劃了多樣化的主題體驗活動。以「里山竹趣味」為例,裡山塾砍伐竹子做為烘烤器具,將揉好的麵團纏繞在纖細的長枝竹上,使其烤成長條狀的蛇形麵包;而粗大的赤竹則被剖成兩半,放入揉好的麵團,在柴火上慢慢烘烤,吃著自己親手烤好的麵包,別有一番風味!接著,工作人員會帶領民眾DIY,運用竹材做成竹蜻蜓及奶油抹刀,不僅讓人們認識更多自然資源的使用形式,也藉由砍伐竹子,幫助竹林生態再生。

到了冬天,裡山塾則會舉辦野炊,觀樹基金會主任江進富表示,此項活動的重點是「用里山的能源烹煮里山的食材」,能源指的是果樹、林木修剪下來的枝條,食材則是裡山塾以及鄰近農家所種植的新鮮作物,藉此幫助大家了解「在地食材」與「當季當令」的里山概念,邀請民眾透過「食在當下」,不但可讓身體健康,也使我們的地球更健康。

為了推廣在地食材「稻米」,在收割活動體驗之後,裡山塾會教導民眾製作傳統客家美食「面帕粄」:用白米磨成米漿,調味後鋪平,再蒸成薄薄一片像手帕般的米食,晾乾後切成條狀,就是Q彈美味的粄條。透過趣味的製作過程了解米食多樣的食用方法,讓大家愛上吃米,更藉此幫助臺灣在地農民。

另一項活動「豆腐的滋味」則向鄰近農家購買非基因改造的豆漿,教導民眾如何製作豆腐,提倡以天然食材取代對環境有害的基改食品。在柑橘產季時,裡山塾也會舉辦「里山柑橘香」活動,帶民眾前往鄰近果園參觀,教大家用果肉做果醬、以果皮做酵素,透過「動手做」的親身體驗,傳達重視環境與食安的概念。

走進校園 上山下海學食材

5年多前,裡山塾進一步走入校園開辦「校園食與農」活動,帶領小學生開闢農田,從無到有自行生產食材,小學生從播種、發芽、生長、採收到烹飪全程參與,充分達到環境教育目的,目前已有40多所學校的學生熱情參與,迴響相當熱烈。

裡山塾近期還推出「產地旬味GO」活動,每2個月選出一種當季食材詳細介紹。以櫻花蝦為主題時,裡山塾帶民眾前往蘇澳港搭乘賞鯨船,出海觀賞漁船如何捕撈櫻花蝦,從源頭了解餐桌上的美食。江主任認為透過食農教育,民眾可以思考「吃」跟自身健康、農業發展與環境永續的關係,從日常三餐的選擇開始改變,協助環境朝永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從無毒到有機 拯救保育類「石虎」

想傳達里山概念,除了教育消費者,生產者也需要改變。2014年,裡山塾集合周邊果農開始推動「裡山青果社」計畫,推廣以天然「草生栽培」取代有毒的除草劑,降低對環境的傷害。裡山塾邀請研究員前往果園,教導農民培養「生物菌」,幫助肥沃土壤,讓果樹植株強壯具免疫力,不用農藥就能抵禦病蟲害,許多農友上完課後,主動減少使用除草劑與農藥,還有人轉往有機種植的行列,創造更友善的耕作環境。

從無毒到有機,不僅對人體有益,更造福了苗栗常見的保育類動物「石虎」。江主任表示,石虎習慣沿著山稜線移動,常常會到鄰近的農地喝水、覓食,在早期農地大量使用除草劑的情況下,不但嚴重破壞生態,更危及到石虎的生存環境;如今在農民自發性的努力之下,石虎又重返農地覓食,裡山塾亦邀請專家在田地旁架設自動照相機,果然拍到石虎的身影,居民都非常開心。

不同於以往的環保觀念,里山倡議不再是單純的保育大自然,而是將「人」納入生態系統的一環,並扮演關鍵性角色,如何在自然供需中取得平衡,成為里山倡議的核心精神。取之於自然,但要有限度地利用,適當地管理生態環境,以正確方式取用環境資源,才不會傷害大自然輪替。透過里山倡議的學習與應用,你我可以齊心協力,找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的最佳方案。

相關文章

細數臺灣航空大事 飛越天空走向世界之路

臺灣四面環海,是典型的海島國家,先民利用海運與世界經貿往來,海洋文化讓臺灣崛起,也豐富了臺灣的多元面......

數位貨幣 是自由革命還是一時激情?

每當比特幣的市值出現波動,就會引起全球關注,近日臉書公布於2020年將推出Libra數位貨幣,更引起......

歲末年初捐物去 許自己怦然心動的一年

農曆年前後的例行工作就是大掃除,藉著這個機會將家中累積已久的閒置物品捐贈給需要的人吧!透過無遠弗屆的......

安全一夏! 水中危機自處與自救

時序進入夏季,天氣越來越炎熱,好想泡在清涼的水中消消暑!但下水之前,你該做的暖身運動都做了嗎?除了暖......

一時方便 永恆夢魘 吸管 微粒 海洋垃圾

海洋佔了地球表面的70%,水源孕育了地球上豐沛的生命,開啟了人類文明。但如今,全球水資源系統,充滿了......

保險百百種,你保對了嗎?

臺灣汽機車有多普及?根據環保署統計,全臺汽機車數量,2017年總計約有2,169萬輛、機車約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