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淺談台灣電業的發展

吳政憲副教授專訪

640期

1917
0
4
文/戚文芬、圖/吳政憲副教授提供

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吳政憲長期投入台灣史與電力與通訊史的研究,在台灣電業早期發展的研究過程中,他曾奔走各地,做史實上的研究,看到台電電力調度處前處長鄭金龍所撰寫的台灣電業相關文章及報導,他深表佩服:「很不容易!而且,他的研究非常廣且深,更重要的是,他搭配遊記呈現,較諸一般的研究文章可讀性高、充滿趣味。」

他指出,台灣電業的發展史料,很多都被歷史淹沒,如果不是特別有心,很難有這麼深且廣泛的研究。譬如台灣第一座水力龜山電廠,雖然當時也有許多重視文化的人企圖搶救,積極保存,終究敵不過時間的摧殘,最後埋沒於歲月的洪流中,殊為可惜。

》》民眾心態積極 電業發展快速

追溯台灣電業發展史,根據台電公司《臺灣電力百年史》的相關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清朝劉銘傳的建設,直到日據時期,從起初官營到民營,及至日據末期,當時的電燈普及率約40~45%,電力應用的普及和深化,遠勝於當時亞洲各國的發展狀況,尤其是大陸地區。

吳政憲表示,「根據歷史的演變來看,新知的接受度通常以權力邊陲地區為最高,發展速度也比較快。」當時台灣民眾對於電力,心態不只是開放,且是積極的。

早期除了劉銘傳外,還有日據初期,李春生等日臺士紳曾計畫於大稻埕設立火力發電所,並有設計圖與股東名冊的確立。日據時期,宛如百花齊放的民營電業,以及1934年完工啟用的日月潭發電所,將台灣正式帶入水力發電為基載電力的時代,讓民眾得以享受相對低廉的電價,他強調,「當時台灣的電業發展,真的十分先進!」

》》興建日月潭水力發電所 發展的里程碑

規劃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工程的背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產業與民生用電增加,新電源開發益形重要,「當時的電源開發著眼水力發電的特性,單一電廠愈大,發電成本愈低;費率愈低,產業愈有國際競爭力,因此有日月潭水力發電所(裝置容量:10萬瓩)的誕生。」

吳政憲表示,濁水溪流域後來建立的大觀、鉅工兩發電所(當時稱為日月潭第一、第二發電所),規劃於1917~1918年間。當時,經費在屢向中央爭取未果後,又不願意完全開放民間資本投入,最後只好折衷為「半官半民」,以民營的組織型態,輔以官營的規範。「既彌補資金不足缺口,又維持官營型態的主導與理想。」

他進一步指出,當時有人曾建議,既然一次發展10萬瓩電量有資金不足的困擾,何不縮小為3~5萬瓩,如此一來,仍能維持官營的型態。「但這樣的提議,未曾被仔細討論過,在史料中也只有片斷出現。」對照之後20年的發展,供需是互為增長,台灣一次開發10萬瓩的電源計畫,即便是在日本同時期的電源開發,也是罕見。工程期間曾歷經停工,直到1931年復工,可謂一波三折的過程,足見日月潭發電所工程的艱鉅。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1923到1924年間,因日月潭發電所停工,電力需求轉由臺北、高雄興建火力發電所來滿足需求的增長。火力發電單價比水力發電高,但能依靠廠區的設計,縮短與港口距離、降低原料運輸的成本,且沒有環保意識的壓力,讓火力發電能順利推動,也滿足了延緩了電力成長的需求問題。

》》產業與電力成長的關係密切

吳政憲指出,原本1910~1930年代電力不足的窘迫,到1934年日月潭電廠啟用後,又變成電力過剩。他分析道,當時台灣基層社會的消費力與生活習慣,未有顯著結構性的改變,電力資源集中於都市地區,與在台日人的家庭、工廠、商家與行政機關。另外,在產業部分,沒有顯著需要導入電力製程的產業。「譬如主要會應用電力的製糖業,用既有能源的製程即能滿足,如果更新電力製程,需要的成本過高,未必能因導入電力而增加利潤。」 

而這樣的變化,到了1930年代後期,因為製鋁產業的興起,使得台灣電力到1940年代初期又轉為供不應求。他解釋道:「製鋁是屬於軍需工業,耗電量大。原料在南洋,粗製在台灣,組裝在日本,運輸靠海運。」因此,1940年代台灣又加速電源的開發,以供各式軍需產業的使用。但,當時台灣民間對電力的需求其實非常有限。根據吳政憲的研究指出,整體用電戶數雖然增加,平均每戶繳交電費卻持平或略降,顯示台灣的社會結構,未如日本、美國,能將在家庭電氣化的方向不斷深化,而且推陳出新,「電力對於一般民眾而言,除了公共領域外,可能只有接觸到照明,擁有電扇的僅占少數,生活習慣也未有預設的『夜生活』。」

總而言之,以需求面來看,日據時期的電力供需落差較大,並非一般互為增長的模式。1905年龜山發電所以及1934年日月潭發電所啟用時,供給都遠大於市場需求,故需講究擴張策略。而遭逢1910年代後期到1920年代的日月潭發電所停工與1930年代後期軍需工業的用電需求,由於前瞻性預劃與短期備載容量不足,又迫使台灣電業臨時增加更多的電源開發項目,經歷多個階段「過」與「不及」的轉換,也讓人清楚看到台灣早期電業的發展軌跡。

吳政憲基本資料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史與電力與通訊史。著有:《日治初期「臨時臺灣兵站電信部」之研究(1895-1896)》、《新能源時代:近代臺灣電力發展(1895-1945)上、下冊》、《通訊與社會: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專用電話」系統的建立(1895-1945)》、《臺灣來電─近代能源開發之路》(臺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初版)、《繁星點點:近代臺灣電燈發展(1895-1945)》。

相關文章

環團平行監測 攜手共護家園

從民國77年開始參與台中火力發電廠空氣品質平行監測,環保團體出身的黃光宇常務董事與台電攜手平行監測了......

籌組風電國家隊 迎頭趕上中日韓

「目前中國大陸、日本及南韓等國已積極把握發展先機,台灣不僅適合發展離岸風力發電,而且應該加緊腳步。」......

看見台電 要把事情做到最好的金剛心

2015年優人神鼓為了尋覓一處可兼具訓練、排練與演出的新場所,喜歡九份、金瓜石這座山城的靜謐唯美,與......

集體決策,為未來鋪路

當外部環境一再隨激烈的市場競爭發生急速變動之際,每次的決策,都是企業的決勝關鍵。過去,一般人所熟知的......

台灣經濟命脈禍福與共-電價、低碳、核能

台灣近98%的能源必須依賴進口,其中,8.3%是核能,剩下的石化燃料占了近九成,最後就是極少數的太陽......

台電改變了,法令鬆綁吧!

改變決定未來,大象變獅子, 不能只有台電改變,關鍵在外在環境也要改變…… 長期吃大鍋飯的台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