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山中的綠色奇蹟—萬大發電廠

人親土親 植下環境教育種子

665期

6122
0
17

沿著霧社投83線前行,途中經過霧社水庫、原住民部落和低矮的日式房舍建築群,梅樹與櫻花林從緋紅轉綠,青翠的楓香凝著水滴,而鳥鳴傳遍春雨後雲霧繚繞的峰巒,更顯得山靜日長。通過隧道與萬大橋後,便抵達萬大發電廠。萬大發電廠始建於民國28年,並於48年配合霧社水庫完工而營運至今,廠址坐落於山林環繞的霧社溪畔,與原住民部落為鄰,獨特的自然生態與人文資源,創造出絕佳的環境教育場域。

92年進行「萬大發電廠擴充暨松林分廠水力發電計畫」環評現勘時,環評委員臺大黃增泉教授發現稀特有原生種植物─臺灣大豆的蹤跡,開啟發展為環境教育基地的契機。103年在台電環境保護處統籌規劃下,逐步推動萬大發電廠成為「生態綠能」的環境教育基地,經過三年的努力,萬大發電廠於106年5月4日通過環保署的審核,成為臺灣第一座通過「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認證、兼可推動綠能發電與生態保育的發電廠,今年更獲「國家環境教育獎」肯定。

共生共享 致力動植物保育

萬大發電廠第二辦公室為「霧社事件」發生地「霧社公學校」的遺址,除了深植賽德克族武裝抗日的記憶,如今還是臺灣原生種大豆的復育基地。臺灣大豆野外族群稀少,更在臺灣消跡半世紀之久,這種不具食用價值、種子貌似芝麻的植物,它的基因存續將可能關係著未來解決食用大豆病蟲害的良方,更彰顯了臺灣物種的獨特意義與價值。

92年發現臺灣大豆後,台電便展開長期監測,更積極進行臺灣大豆復育計畫,100年10月,臺灣大豆進入成熟期,台電著手進行人工採種,所收穫的種子有一半貯藏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種子庫。翌年於霧社第二辦公室外再進行育苗,並將其移植至萬大發電廠的臺灣大豆復育區。

102年6月14日臺灣大豆復育有成,並在萬大發電廠與附近社區、學校共同舉辦了「臺灣大豆─傳承有『子』望」復育成果發表活動。事隔十年,高齡八十多歲的黃增泉教授應邀出席,致詞時更將此成就與國寶級的「七家灣溪櫻花鉤吻鮭」之復育相提並論,轟動一時,使萬大發電廠因維護生物多樣性而一舉成名;而同時環境保護處依循《環境教育法》,正積極籌劃環境教育設施場所設置工作,因此萬大發電廠順理成章的成為台電環教場域首發的最佳場址,並藉由臺灣大豆這個因子轉化成環境教育場域,把永續經營的台電綠色企業精神推廣出去。萬大發電廠的陳武力廠長分享:「如今每逢採收及復育時節,同仁都會邀請附近居民及親愛國小萬大分校的學生共同參與,一方面保留臺灣物種基因與促進生物多樣性,一方面也與地方攜手守護臺灣土地。」

此外,發電廠右山脊的排水廊道為蝙蝠棲息地,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臺灣特有種「無尾葉鼻蝠」,估計有200至400隻,為全臺最大的洞穴群集之一,發電廠員工亦著手改善棲地環境,保育珍稀的蝙蝠族群。

結合能源教育和歷史人文

萬大發電廠的廠房裡,安裝兩部豎軸式法蘭西斯式水輪機與一部橫軸式佩爾頓式水輪機,發電用水主要取自霧社水庫溪與萬大溪。發電廠自半世紀前興建以來,曾扮演臺灣中部發展的供電要角。參與環境教育課程的民眾,可參觀廠內設備實際瞭解發電廠運作情形,同時透過資深員工的介紹,了解水力發電的原理與過程,並思考興建水力發電廠及開發水庫對周遭物種的影響,也能瞭解台電為維護生物棲地長期監測當地生態所做的努力。

此外,萬大發電廠建於日治時期,附近尚存維護完整的歷史設施,台電員工居住的「洞內宿舍」即沿用日人開發霧社水庫時建造的員工宿舍。環繞房舍的櫻花、楓樹及梅樹,不但隨季節變化呈現繽紛的林相,也是霧社血斑天牛的棲息處。從大豆復育區、萬大發電廠廠區、洞內宿舍、環境教育站到霧社水庫,串聯起森林與溪流兩大生態系以及日治時期的人文痕跡,讓萬大發電廠成為最佳的環境教育場所。

親愛的夥伴──萬大分校師生

萬大發電廠最親近的鄰居,莫過於親愛國小萬大分校。萬大分校為台電於民國43年成立,除了方便發電廠員工子女接受教育,當地原住民孩童也可就讀。經營長久時間後,台電於76年將萬大分校交由南投縣政府接手辦學。

「也因為這層淵源,萬大發電廠和萬大分校的關係一直很緊密,發電廠員工會主動照顧當地原住民孩童。」萬大發電廠的環教師蔡宗憲說,「發電廠員工大都是機電或土木工程背景,剛開始對環境教育感到陌生,在經過兩、三年的摸索努力與研究後,對環教的了解愈來愈深入,我們覺得推動環境教育對當前的社會與下一代極具關鍵與重要性,要是現在不做,以後就會後悔,所以廠長和員工才會那麼努力地推動環境教育。」

萬大發電廠水土保持組陳金正經理回憶,「我剛到萬大時,看到發電廠同仁十分熱衷於環教,感到很訝異,怎麼大家都那麼投入?」觀察了一段時日,漸能理解:「這裡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太豐富了,員工引以為榮,就更樂於配合公司推動環境教育。將來總公司於其他單位推廣環境教育場域時,一定會來電廠取經、學習相關經驗,我們把自己當作環境教育的種子發電廠,並且持續進行師資培育,推廣各種環境教育課程與活動。」

長久以來,萬大發電廠的員工下班後會變身課輔老師,主動為當地萬大分校的孩童進行課後輔導。彷彿延續了半世紀前台電在當地辦學的心意,形塑屬於萬大發電廠的特有文化。發電廠員工與當地部落社區並非只是建立「夥伴關係」,其中更有著人與人之間、人和一方水土之間的深刻情感。

環教培力與課程設計

自103年起,環境保護處整合萬大發電廠同仁、親愛國小萬大分校、國內的專家學者及團隊,共同推動萬大環境教育設施場所,期間規劃6套環境教育課程,進行環境教育種子教師增能培訓、教學演示培訓和教案試教活動,不但為萬大發電廠奠定良好的基礎,更為台電的環境教育基地創下激勵人心的典範。

6套環境教育課程包括:小學中年級的生態課程《萬大誰的家?》,國小高年級的水力發電課程《萬大水力面面觀》、生態課程《萬大生態樂園》、人文課程《天人合一的洞內宿舍》及自導式課程《萬大小偵探》,成人的課程有《萬大iPower認識水電》。內容含括生態保育、水力發電和歷史人文,針對不同年齡層設計相關課程,期望教學內容能真正深入學員心中。

同時,發電廠也與萬大分校的師生合作,利用當地閒置空間設置「萬大生態發電廠環境教育站」,展館透過生態資訊展板與多媒體互動裝置,呈現當地的生態與人文資源,成為進行環境教育、辦理活動的最佳場域。萬大發電廠更特別對萬大分校的小朋友進行「小小解說員」的培訓,讓小朋友站上環教前線,用活潑生動的方式,向參訪民眾講述自己家鄉的故事。

國家環境教育獎的肯定

歷經三年努力,累積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及效益,萬大發電廠在環境保護處的協助下,於106年參加第6屆國家環境教育獎且獲入圍全國競賽績優單位的肯定,評審委員都為台電推動環境教育之決心與完整性感到驚訝。

不但分別建置「萬大發電廠環境教育推動小組」與「萬大發電廠環境教育工作分組」長期統合配置萬大發電廠環境教育資源,還依據環境教育8大領域:學校及社會環境教育、氣候變遷、災害防救、自然保育、公害防治、環境及資源管理、文化保存及社區參與進行課程與教材設計。更規劃建置4條各具特色之步道,串聯全區環境教育主題場站。因此有評審在評選過程中讚嘆,萬大發電廠讓他們感受到:「只要有心想發展環境教育,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

此次參賽,讓環保署與評審委員深刻地瞭解並感受台電推廣綠色能源、減碳節能、生態保育與永續發展等目標的努力,並且相信台電在未來環境教育的推動與發展上勢必會越做越好。而這樣的正向循環,已在孩子的眼神中顯露端倪。環教師蔡宗憲回憶,「有次發電廠環教講師在解說水力發電的原理,並讓小朋友實際操作,引導小朋友思考何謂綠色能源?及為什麼需要發展綠色能源?小朋友親眼見到水力發電機實際發電的情況時,個個露出非常好奇、興奮的表情。」來自孩子的善意回饋,即是發電廠推廣環境教育的初步成功,更是對台電公司與萬大發電廠員工不計歲月深耕在地最大肯定。

相關文章

守護大地 擁抱無盡春天

「這是一種奇異的寂靜。那些鳥雀到哪兒去了呢?從前每逢清晨,知更鳥、雲雀、鴿子、鷦鷯,及其他幾十種的鳥......

台電環境教育腳步永不停

民國75年,台電領先其他國營事業成立環境保護處,早期工作涵蓋公害防治、自然生態保育、管末處理、環境教......

打造綠色搖籃 希望在此萌芽

推行環境教育需要善用自然及軟硬體資源,對台電來說,人們口中的智慧未來已是現在進行式。當環境教育場域與......

活力滿點的人力結構

電力無法儲存,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供給從不間斷。電力隨發隨送的特性,在每個時間點,都須有同仁......

建置優質人力

為補足退休人力缺口,台電積極對外招募新血,鞏固電力技術,傳承核心價值,更前瞻性招募研發、行銷及文資保......

培育人才最用心

員工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秉持「創造學習價值、促進人力資源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之使命,訓練所始終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