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月刊 - 打開電力新視野

台電環境教育腳步永不停

為環境 為在地

665期

17466
0
31
採訪、攝影/集思創意採訪團隊 協助/環境保護處、發電處、業務處、綜合研究所、萬大發電廠、大甲溪發電廠、蘭陽發電廠、宜蘭區營業處 審查/台電月刊編輯小組

民國75年,台電領先其他國營事業成立環境保護處,早期工作涵蓋公害防治、自然生態保育、管末處理、環境教育等諸多範疇,轉眼已在環境教育領域耕耘二十餘年。如今能源環境議題已成社會顯學,台電更進一步規劃所屬之電力展示館及開放參訪的場域,遵循環境教育課程方案發展原則,建置科普性能源環境教育課程,並結合社區的生態與文化,積極推動環境教育,擔負起綠色企業的社會責任。

環境教育 落實生活

「早期台電實施環境教育,除了對內提倡節約用電,編製節電與用電安全文宣,更經常對外辦理宣導活動。之後更進行河川棲地改善、電桿魚礁、南灣珊瑚培育等工作。台電從原本單純的依循環保法規,做生態補償之外,更進一步做到無所不在的友善環境,並透過環境教育加以宣導。」環境保護處蔡顯修處長指出。

《環境教育法》於99年公布並於翌年施行,讓台電環境教育工作推動有明確的依據。因此,環境保護處經審慎評估國內、外環保趨勢,自100年起規劃一系列的環境教育課程,加強員工生活與環境倫理之認知,以培養員工尊重生態及環境之素養,進而融入公司的企業文化。

「早年外界質疑台電的電源開發建設易造成環境污染,其實這一、二十年來改變非常多。除了引進世界最先進的環保設備,大大的降低污染排放。更樂於與附近鄰居互動,讓鄉親瞭解台電在環保的努力。如今,我們面對的不只是法規,更是外界的期盼和企業的社會責任,『永續經營』成為非常重要的課題。」環境保護處蔡顯修處長認為,由於台電員工多為理工專業背景,較少碰觸環境議題,近幾年來經由環境保護處百餘場的「電力與環境」課程講授,能知曉公司可以在哪些方面友善環境,及因應世界趨勢而調整自身觀念,積極投入環境教育者已不在少數。台電也藉由多年來的環教規劃,努力向社會傳達一個訊息:「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是可以取得某種平衡,這也讓台電的環境教育顯得益發重要。」

環境教育最終目的是在於促進社會、經濟、環境三個面向能和諧永續,除了員工4小時環境教育之外,對外推動電力能源環境教育,建立社會永續發展之共識,更是台電責無旁貸的重任。除了藉由課程推動環境教育,也透過網站建立透明公開的平臺,與外界持續進行溝通交流,如「台電綠網」網站多年來所刊載的專題報導,充分表達台電人對環境和鄉土的用心,另也分享綠色行動事蹟,使環境教育朝「生活化」與「社區化」發展。此外,為了與民眾有更多互動,台電著手規劃「綠色環教平台」,一方面展示電力設施周遭環境的維護成果,一方面提出議題與民眾交流,從社區參與到議題發想,在在展現台電形塑綠色企業文化的決心。

環境教育場域的規畫設置,無疑是台電著力最深也最具成效的一環。目前,台電按照現場的電力設施屬性,串聯周遭社區的生態資源與文化,形塑專屬於各個單位的特色,搭配環境教育與觀光型態,主動推廣到鄰里及學校,甚或鄰近縣市、全國民眾。目前全臺台電所屬電力展示館或開放參訪的場域大約有12處,是台電對外推動環境教育絕佳場所,初步統計每年參訪總人數約有50~60萬人,其中半數是學童的課外教學。

蔡顯修處長表示:「各地展示館都是以社區及鄰近的中小學校為首要的環境教育對象,我們要主動出擊,這些規畫未來將會形成重要的影響力。」以下,將以位於宜蘭耕耘環境教育有成的蘭陽發電廠及宜蘭區營業處為例,展現電力與自然/在地居民共生共榮的美好景象。

多年投入展美好成果

蘭陽發電廠 電力與自然共生

春暖時節的天送埤小鎮,放眼望去是翠綠的農稼風光,一畦畦農田孕育著全國知名的三星蔥、上將梨、銀柳及稻米,而灌溉農田的溪流來自安農溪,這條舊稱「電火溪」的水脈孕育出豐饒的物產,昔時電火之名則點出溪流的身世。蘭陽溪經引水道匯入九芎湖,由上而下流經蘭陽發電廠,天埤機組發電後的尾水再流至安農溪,灌溉宜蘭地區5千8百多公頃農田。超過一甲子以來,蘭陽發電廠不只點亮平原上的萬家燈火,更與當地產業一脈相承,溪水流得多遠,發電廠在這片土地銘刻的記憶就有多長。

蘭陽發電廠包含天埤機組四部機以及由天埤控制室遙控的圓山機組,天埤機組於民國11年設立,是宜蘭縣唯一結合農田灌溉功能的川流式水力發電廠。電廠將廠區內的辦公室重新布置成電力教育展示館,作為一般民眾及學校師生認識電力與環境的場域。

館內設有三個展區,入口左邊牆面第一區,以珍貴老照片及文獻呈現電廠歷史。第二區展示歷任廠長的簡歷及照片。第三區則以多媒體設備,採互動方式宣導節約能源及用電安全觀念。第四區則展示如何選用節能設備,並說明實際用電的差異。建置電力教育展示館的過程,電廠員工齊心進行田野調查,深刻了解電廠的發展歷程,增加文史知識外,也產生情感上的認同。

電廠的環境教材來自廠內資深前輩口述、台電現存資料、宜蘭縣史館文獻資料及退休人員訪談,經彙整後將環教內容分享給參訪的民眾。蘭陽發電廠導覽員楊雯茹總是站在環教第一線,為參訪者仔細解說天送埤的水文、農業和蘭陽發電廠歷史,露出親和力十足的笑容,廣受學生歡迎。

楊雯茹回饋自身經驗:「我們曾接待過某一個國小,導覽尚未開始前,口頭詢問參訪學生:『有沒有人知道電是怎麼來的嗎?』坐在臺下的低年級孩子回答:『從牆壁啊!』經過導覽解說後,再問孩子,電是怎麼來的?雖然他們沒辦法詳細說出發電原理,但至少了解發電不容易。」

12
相關文章

空地變綠金 政府民間攜手打造綠能家園

近年來在中央能源政策推動下,各縣市太陽光電廠均有豐碩成果。過去認為難以克服的太陽光電場址問題,經過政......

永續再利用 太陽光電下一步

「節能減碳」已成為一種普世價值,亦是邁入先進社會的重要指標,其中「太陽光電」則是讓臺灣社會得以邁向低......

守護大地 擁抱無盡春天

「這是一種奇異的寂靜。那些鳥雀到哪兒去了呢?從前每逢清晨,知更鳥、雲雀、鴿子、鷦鷯,及其他幾十種的鳥......

打造綠色搖籃 希望在此萌芽

推行環境教育需要善用自然及軟硬體資源,對台電來說,人們口中的智慧未來已是現在進行式。當環境教育場域與......

山中的綠色奇蹟—萬大發電廠

沿著霧社投83線前行,途中經過霧社水庫、原住民部落和低矮的日式房舍建築群,梅樹與櫻花林從緋紅轉綠,青......

活力滿點的人力結構

電力無法儲存,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供給從不間斷。電力隨發隨送的特性,在每個時間點,都須有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