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1 - 台電月刊2023年3月號
P. 51

    林口發電廠百合復育活動,圖右至左為林口發電廠廠長朱允 中、前發電處處長李崇賓、前副總經理陳建益、環境保護處 處長温桓正。 復育早年百合風景 再現雪白花海 林口發電廠看似工業重鎮的外觀,其實在 地方耆老的口中,過去曾有過遍地開滿臺灣百 合的風景,早年男生追求女生時常就在此摘採 百合製成花束,是許多林口人記憶裡的佳話。但 隨著人為採摘及工業化快速發展,臺灣百合也 漸漸消失。因廠區與外界阻隔並貫徹污染管制, 前廠長朱記民便想嘗試進行復育百合。首先在廠 區停止例行的除草工作,沒想到到了夏季,百 合真的在廠內發芽茁壯,還逐漸從電廠海邊的 重油槽區,推展到山邊的出水坑步道,踏出成 為生態電廠的重要一步。 爾後百合意象更深入到林口發電廠,從初 期的百合培育,拓展到強化員工與百合的連 結,並開放廠內花圃、舉辦「林口百合風華再現 臉書投稿活動」、「百合認養及觀察紀錄」及「尋 回40年前百合蹤跡播種活動」。百合仿若成為 林口發電廠驕傲的存在,就連電廠的煙囪都是 百合的意象,廠房也延續此概念,逐步鮮明的 白色成為廠房外牆的主體色,顯而易見的機組 識別標誌則是以花背上紫色的線條呈現,象徵 橘黃色的花蕊點綴於廠房核心處,全世界最大 佔地達 9 公頃的百合地標從此誕生。  溫排水養殖 打造海洋牧場 在民國105年,林口發電廠進一步推出「海 洋牧場」計畫,研發利用溫排水飼養魚類的技 術,在發電廠的溫排水渠道中搭建箱網,養殖 龍膽石斑、龍虎斑、海鱺、燕魚、虱目魚等魚 海洋牧場中養殖的龍膽石斑,可看出養殖成果十分亮眼。 種,評估電廠溫排水對環境的影響,並整合海 洋生態、養殖、海洋工程等跨領域專業,打造 台電海洋牧場。 過往理工背景出身的台電人,工作模式是 可預期和掌控進度的,然而生態研究變動因子 相當多,需要長時間觀察、調整,進而找出最 佳方案。最後研究團隊發現以石斑魚為例,先 從3公分大小的魚苗放入溫排水箱網,透過電 廠的溫排水,在冬天依然可以保有約23度的水 溫,並在隔年春天收成魚獲。而發電廠的副產物 煤灰,也能製成人工魚礁,形成海裡魚兒的棲 地,除了用於水產養殖外,也能應用在海洋生 物復育。直到 108 年,確認電廠溫排水養殖魚的 檢測數據都符合衛福部訂定的〈食品中污染物質 及毒素衛生標準〉規範,才終於向外公佈「海洋 牧場」的大功告成,同年養殖的魚甚至成為尾牙 佳餚。 除此之外,林口發電廠也打造大型光合反 應器,透過藻類在生長過程中行光合作用吸附 二氧化碳的原理,進行微藻養殖試驗,利用微 藻吸收電廠煙氣中的二氧化碳,達到固碳的效 果,生產出的微藻則可製成魚類餌料,餵養海 洋牧場的魚類。 目前海鱺育成率為70%、石斑魚種則可有 80% 的育成率,試驗場域一年可生產 2,000 公斤 漁獲,未來期盼依照各電廠特性創造循環經濟 模式與推廣,如興達發電廠冷熱能養殖技術開 發、協和發電廠的海中造林技術研究與煤灰魚 礁研發等,打造更加多樣化的特色電廠。 TAIPOWER 49  No.723 


































































































   49   50   51   52   53